上世纪50年代初,每到正月十五晚上,我们这些生活在冀中农村的孩子们,有一个热衷的游戏——晃火球。
时令进入腊月,我们这些孩子就把家里用过的笤帚疙瘩、炊帚疙瘩收集起来,到了正月十五晚上,一起到旷野点燃晃动。
天刚擦黑,我们都聚集在村头的小庙旁,手里拿着燃料,有的孩子还偷偷把自家油灯里的“洋油”洒在笤帚上。领头的孩子一声令下,我们就连喊带叫地狂奔到村外的大地上。
把笤帚一头拴上绳子,另一头点燃,然后用力晃圈。在皎洁的月光映衬下,仿佛一条火龙腾空盘旋,我们兴奋极了,田野上充满了欢声笑语,小伙伴们沉浸在狂欢之中。
为了多晃几个火球,小伙伴恨不得把家里新买的笤帚赶快用旧。我曾把家里扫鸡窝的笤帚掰下一半,再将细土面撒在笤帚茬上,自以为很高明,却没有瞒过母亲的眼睛。在她的再三追问下,我只得承认“作案”动机,好在母亲原谅了我。
笤帚疙瘩太少,不能玩尽兴。于是,我们把野地里的茅草、干树枝收集点燃,照得大地一片红光。待火苗熄灭,我们才借着月光回家去,洒下一路欢声笑语。
随着时代变迁,孩子们不再玩晃火球的游戏了。但那映红大地的火焰,依旧闪烁在我们心里,挥之不去。
孙连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