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月19日
地点:石家庄广源老年公寓
人物:赵凯锋(94岁)
赵凯锋自述:我有3个儿子,大儿子在外地,二儿子和小儿子在石家庄。今年是我在广源老年公寓度过的第3个春节。
春节前,孩子们都想接我回家过年,我跟他们说谁家也不去,还是在老年公寓过。我感觉回家过年太麻烦,孩子们都要围着自己转,如果他们有应酬还要考虑到我,这无形中给孩子们带去了负担。另外,这几年,我也习惯了老年公寓的生活,每天按时吃饭、活动,过得很有规律。如果回孩子家,我们的生活、饮食等习惯不同,真不如在老年公寓里方便自由。
前些年,没到老年公寓之前,大儿子经常开着房车,带着我到各地旅游。开着房车旅游很方便,走到哪儿玩到哪儿也很自由。随着年龄增长,我回到了石家庄。上了年纪,我感觉一个人住不太方便,去孩子家养老我也不愿意。考虑再三,我才决定搬到老年公寓住。
年轻时,爱人的工作比较特殊,我经常跟着他调动,所以,我对于逢年过节都不是很在意。住到广源老年公寓后,我感觉跟老年朋友们一起过年才热闹。
农历腊月二十,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就开始了认真彻底的大扫除,给我们清洗了衣服、床单、被罩,并给大家理发、洗澡、剪指甲。临近春节,写满吉祥话的春联、大大的福字、红红的灯笼……整个老年公寓充满着喜气洋洋、张灯结彩的过年氛围。
除夕上午,老年公寓组织入住老人和工作人员一起包饺子。包饺子时,公寓里一位105岁的老姐姐也包了不少。大家都说要尝尝她的手艺。也许我们包的饺子不是很好,但是中国人讲究一个团圆吃饺子。大家聚在一起,我感觉特别有家的味道,年的味道。
梅菜蒸肉、大对虾、藕夹……一道道佳肴飘香四溢。为了这顿丰盛的饭菜,老年公寓的工作人员提前半个月就着手准备,从菜单的制定、食材的选择到烹饪的方式等,每个环节都反复琢磨,确保饭菜新鲜美味营养全面,符合老年人的口味。
午休结束后,大家还体验了投彩球、公鸡下蛋等娱乐活动。晚上,我们围坐在一起,开展了迎新年歌唱表演,共同迎接春节的到来。
正月初一、初二,二儿子和三儿子带着孩子们来老年公寓给我拜年。我广州的孙子在安徽工作,娶了石家庄的媳妇,他们也从安徽赶来给我拜年。我跟孩子们说,在这里被照顾得无微不至,每天非常开心。我是真喜欢在这里过年,有老伙伴们在一起唠嗑、玩牌、打扑克,热闹!
广源老年公寓有微信群,工作人员每天都将老人们的活动情况、饭菜种类等发到群里,孩子们在手机上就能看到。有的孩子离得远,工作人员就用手机与老人的孩子联系,确保大家都安心。
现在有些人对老年公寓还有看法,我感觉应该请他们到老年公寓实地看看,了解一下情况。我住的广源老年公寓无论是软硬件,还是员工素质都非常好。每个季节,公寓都会给老人们发衣服,比子女们考虑得都周到。秋冬季的马甲,我就有好几套。什么季节该穿什么样的衣服,护理人员比子女们都上心。这里有一个特别大的院子,在天气晴好的时候,老人们可以到户外活动。有的老人爱钓鱼,公寓就专门挖了钓鱼池。公寓内装扮得也特别温馨,还养着小鸟、兔子、金鱼等动物,跟家里一样。
广源老年公寓吃得也很好,每周菜单不重样。有回吃饺子,我们反映饺子煮的火候有点小,院长当场表示,要检查是面粉的问题,还是厨师的问题,直到最后给大家满意的解决了。
■记者感言
在广源老年公寓采访时,有很多老人选择不回家过年。正如老人们所说,留在老年公寓免去了来回的奔波,又能和这么多老伙伴们一起过年,特别开心,心情好在哪过年都一样。虽然没有回家过年,但老人们的春节并不孤单。在这里,祝老年朋友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串门预约
过年时,子女都会携家带口到父母家里拜年。有些老人为了招待孩子们,需要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河南省郑州市的王先生过年很轻松,下次就去他家里串门。
■串门回音
言传身教好家风
王银海:为了实现梦想,王树国成为一位作家和记者,他艰苦付出、努力学习的经历又影响了儿孙两代人。
我家的情况与王老有些类似。我也从小热爱新闻和写作,发表了许多作品,这也影响了儿孙几代人。大儿尚清从部队复员后进企业宣传部门,写了许多通讯报道,女儿在公司办公室担任领导,也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作品,我和儿女们的经历,现在又影响了家中的第三代、第四代,他们也爱上了写作,我家也成为朋友们口中的书香门第。
给人榜样与启迪
栾玉锁:读了2月7日《一家三代人 提笔皆成文》一文,感触颇深。王树国在古稀之年仍笔耕不辍被传为佳话,也许儿子、孙女是受此影响。
王树国祖孙三代人生活时期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也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爱好,那就是写作。写作是以书面形式,表达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用文字把人世间真善美记录下来。王树国在写作中遇到困境努力去改变,终于使自己所写的一篇篇文章在各大报刊上不断刊登。他儿子也在矢志不渝地追求人生目标,一篇篇通讯报道屡见报端。他的孙女在富足的生活环境里也毫不浮躁,在校期间,一篇篇作文成为范文,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值得欣慰的是,祖孙三代人继续在各自人生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所走的文学之路,给无数人以榜样与启迪。
写作是个苦差事
王彦秋:王树国一家三代皆能提笔成文的故事读来让人羡慕。其实写作是个苦差事,不下足功夫是难有成就的。
我小时候也有一个作家梦,梦想创作出色的文学作品。但现实与梦想总有差距,小学时每个假期的作文都是自己最难完成的作业,两周一次的作文也不知在冥思苦想中杀死了多少脑细胞。我喜欢上写作是在高中阶段,一位语文老师的热情鼓励和悉心指点,让我慢慢走出了对作文的恐惧。
参加工作后我长期从事文字工作,所谓的“爬格子”,就成了通宵达旦写材料的代名词,“笔杆子”也在更多时候是领导催促和时间逼迫下的无奈,写材料的辛苦没有经过是难以体会到的。但看到自己写的材料成为了领导讲话、文件,被报刊采用,曾经的辛苦就化为了甘甜,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尤其是回过头来总结往昔时,一篇篇文字清晰地记录下了自己的人生思考和奋斗历程,更感谢写作带给自己的成长、收获和快乐。
写作虽苦,但苦中有乐,苦尽甘来终会带来别样的精彩。
坚持就一定成功
何南仁:《一家三代人,提笔皆成文》这篇稿件很是吸引我的眼球,因为我也有王树国先生同样的爱好。王先生一家三代皆善文,且都颇有成就,再次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大凡要做好一件事,爱好是最起码的条件。有了爱好便有了动力,有了排除万难的办法,事情也就成功了一半。另外,还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如果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碰见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结果只能是半途而废。如果说既有浓厚的兴趣,也就是爱好,又脚踏实地,百折不挠,那接下来成功便是早晚的事了。
一言以蔽之,只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就一定能心想事成。《一家三代人,提笔皆成文》这篇访谈,对初学写作的人是很有启发和鼓舞作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