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雅楠
走进曹玉想的家,可以看到柜子里整齐摆放着一个个铜墨盒,这些铜墨盒是他20年来的收藏心血。
今年59岁的曹玉想是石家庄的一位市民,他父亲就特别喜欢收藏。小时候,曹玉想最开心的事儿就是到父亲的卧室,把玩一件件藏品。在这些藏品中,他尤其喜欢那几个图案精美的铜墨盒。“铜墨盒上的山水、花鸟看着特别精致漂亮。”渐渐地,曹玉想也对收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父亲去世后,他将那几个铜墨盒小心翼翼地保存起来。
2004年,曹玉想也有了收藏铜墨盒的想法。从那以后,只要一有时间,曹玉想就骑着自行车到石家庄的各个古玩市场看看。此外,他还利用出差的机会,到全国多地的古玩市场转转。“每到一个地方,我就向当地人打听古玩市场的位置。”曹玉想说。
“这个刻有《桃花源记》的铜墨盒是我最珍贵的铜墨盒之一。”2005年,曹玉想来到石家庄的棉一古玩市场“淘宝”时,看到了一个刻有《桃花源记》诗词的正方形铜墨盒。这个铜墨盒通体包浆,边框上还刻着一朵朵漂亮的梅花。曹玉想看到后非常喜欢,但一听商贩说要700元便放弃了。第二天,曹玉想再来询问价格时,却惊讶地得知铜墨盒涨到了1200元。为此,曹玉想只能失落地回到家。回到家后,曹玉想因为这个漂亮的铜墨盒寝食难安。最终,他咬咬牙再一次来到古玩市场,以1700元的价格将铜墨盒买了下来。“我现在一点都不后悔,毕竟收藏到一个真正喜欢的铜墨盒,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
除了收藏铜墨盒外,曹玉想还会根据铜墨盒上的图案、字迹挖掘它背后的历史故事。曹玉想有一个椭圆形的铜墨盒,上面刻有名字,中间还用隶书刻着“跕住脚根”。曹玉想意识到这个铜墨盒的珍贵,他立刻来到图书馆、档案馆查阅了资料,并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撰写出一篇1000多字的文章。文章完成后,曹玉想联系了哈尔滨相关媒体,这篇文章很快便发表了。“如果有这方面的展览,我也愿意将这个铜墨盒借出去。”曹玉想说。
如今,曹玉想已经收藏了200个铜墨盒,挖掘出了20余篇铜墨盒背后的故事。“收藏铜墨盒给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和精神享受,我会将这一爱好坚持下去。”曹玉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