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精品阅读

罗盛教在朝鲜牺牲之后

2024年01月26日

  罗盛教,1931年出生,湖南人,1951年4月入朝作战,1952年1月2日因抢救朝鲜落水少年英勇献身。但当年,罗盛教牺牲最初曾被定性为“溺水事故”,朝鲜老乡坚持隆重安葬,志愿军师长彻查后终于为英雄正名。

  朝鲜老乡要为罗盛教请功

  1952年1月初的一天,志愿军第四十七军一四一师师长叶建民检查完工作回到师部,看见师部门口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朝鲜老乡,他们的表情又激动又悲痛。叶师长感觉出了大事,急忙让随行参谋下车了解情况。

  参谋很快回来报告说,师侦察连有名叫罗盛教的战士,为救朝鲜少年溺水身亡。这些朝鲜老乡到师部来是为罗盛教请功的,还强烈请求部队让他们按照朝鲜最隆重的礼仪来安葬罗盛教。

  听完参谋的汇报,叶建民忽然想起刚看到过的一份事故通报,通报内容正是罗盛教的“意外溺亡”。但眼前有这么多的朝鲜老乡来到师部要为罗盛教请功,可见通报中所述罗盛教“意外溺亡”,并不是一起普通事故。

  叶建民马上派人把相关科室的两位科长找来,问他们是否知道此事,得到的答复是罗盛教确实是掉进河里溺水身亡。按照规定,师里已经作为“非战斗减员”上报到军里,并在各团作了事故通报。

  原来,志愿军连队里有两种表格,一种是“战斗减员”登记表,填写作战过程中伤亡、失踪人员,牺牲者属于革命烈士;另一种是“非战斗减员”登记表,用来上报事故伤亡和病故者。罗盛教就是作为第二种情况上报的。

  当时,叶建民认为,作为师长,自己有责任将这件事的真相弄清楚。如果救人事迹被上报为“事故伤亡”,不但无法向广大朝鲜群众交代,更对不起英雄的在天之灵。尽管这件事有些棘手,但叶建民还是决定要对此次“溺亡事故”重新进行调查。

  师长亲自调查事情真相

  第二天一大早,叶建民冒着严寒来到罗盛教的“溺亡”地点察看。朝鲜老乡闻讯纷纷赶来。一位妇女拉着一位少年,一见到叶建民就扑通跪在地上,声泪俱下地向叶师长施礼道谢,并用朝鲜语夹杂着汉语声泪俱下地讲述罗盛教救人过程。

  原来,这位名叫崔莹的朝鲜少年,就是被罗盛教救起的男孩。

  那天,崔莹和几个同伴在冰面上玩耍,不慎摔倒后压破冰面,掉进了近三米深的冰河。

  这一幕正好被路过的志愿军战士罗盛教和战友听见。见情况危急,罗盛教来不及多想,把帽子往地上一扔,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衣服,还大声叫战友赶紧去找杆子。跑到冰窟窿边时,罗盛教脱得只剩下一件单衣了。他毫不犹豫地跳进冰窟窿,在冰水中奋力摸索。

  过了好一会儿,罗盛教终于在水下摸到了崔莹。他紧紧抓住崔莹,用尽全身力气将崔莹推上冰面,可还没等小伙伴将浑身颤抖的崔莹拉上来,冰面再次塌陷,崔莹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

  此时,罗盛教已冻得全身发紫,体力消耗殆尽。他正要奋力爬出冰窟窿,看见崔莹再次落水,便又一次潜入水中。过了很久,罗盛教用尽最后的力气,用自己的头和肩,终于将崔莹顶出冰面。

  这时,战友不知从什么地方拖来一根电线杆,崔莹抱住电线杆,被连拉带拽地拖上了冰面。战友再次跑到冰窟窿旁边,将杆子伸到水中,焦急地盯着水面,大声喊罗盛教的名字。然而水下寂然无声,无论怎么喊,始终没有任何动静。

  这时,闻讯赶来的朝鲜老乡带着工具跑来砸冰救人。可他们找了半天,仍未能找到罗盛教。老乡们顺着河流方向继续找,在离出事地点近百米处,捞起了身体已经冻得僵硬的罗盛教,大家不停地呼喊,他却无声无息。这位年仅21岁的可敬战士,已经永远停止了呼吸。

  罗盛教“意外溺亡”后,连里负责填写上报表格的文化教员刻板地按表格上的填写说明,将罗盛教的去世认定为“非战斗减员”,并在原因一栏填上“为抢救朝鲜儿童,不慎失足落水溺亡”。当时师里的领导都下部队抓整训去了,只有一位刚调来的副参谋长主持工作,师里的工作纷繁复杂,副参谋长签了字就直接上报了,这便是罗盛教牺牲被定性为“溺亡事故”的经过。

  从“事故通报”到“请功报告”

  罗盛教牺牲后,全连官兵都沉浸在悲痛之中,他们打着手电,抬着罗盛教的遗体,缓缓地走向附近的山脚下,用十字铁镐挖了一个墓穴,安葬了亲爱的战友罗盛教。

  可是谁都没想到,次日凌晨天刚亮,朝鲜老乡就将罗盛教的遗体起了出来,抬到了村里的小学校。他们来到部队为罗盛教请功,坚持要用最隆重的礼仪安葬罗盛教。

  叶建民听到这里,心里十分激动。他走到冰面上仔细观察,发现那个导致崔莹落水的冰窟窿并不大。崔莹因为个子小,才不幸从这么小的冰窟窿滑落下去。但罗盛教个子高,根本不可能“失足”掉进口这么小的冰窟窿里。也正因为崔莹个子小,才能两次被罗盛教从冰窟窿口托出冰面。在如此寒冷的天气里,罗盛教在冰水里几乎被冻僵,托出崔莹后,他根本不可能打破冰层,爬出这个口这么小的冰窟窿。如此看来,罗盛教完全是为了救人而光荣牺牲的。

  此时,叶建民对这件事有了清晰的认识,他为志愿军有罗盛教这样的好战士而骄傲,同时意识到,自己有责任纠正这件事的结论。

  那天,叶建民回到师部后,将自己调查的情况告诉了师政委。当天夜里,叶建民主持召开工作会,做出师党委关于开展向罗盛教烈士学习的三项决定;

  第一,高度赞扬罗盛教的牺牲,与战场牺牲的战士一样,是一项壮举,显示出了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同意朝鲜人民对罗盛教安葬的请求,接受朝鲜人民给罗盛教捐献墓地的义举,决定为罗盛教举行一次高规格的葬礼。

  第三,撤销“事故通报”,并上报“请功报告”。整理罗盛教生平事迹材料下发各连队,在全师掀起学习罗盛教热爱朝鲜人民的热潮。

  “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

  1952年1月5日清晨,从方圆百余里赶来的一千多名朝鲜群众,身着盛装,早早来到小学校,为一位志愿军战士举行特殊的隆重葬礼。乡亲们用朝鲜人民表达对逝者最高敬意的礼仪,向罗盛教烈士表达敬意和哀思。

  不久,上级机关将罗盛教的牺牲定性为和战场上牺牲的英雄一样,是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的壮举,并向所属各部通报表扬,号召全体指挥员、战斗员和工作人员学习罗盛教烈士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和革命军人的崇高品质。

  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同时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爱民模范”“特等功臣”称号。同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追认罗盛教为“模范青年团员”。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罗盛教一级国旗勋章及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1952年2月初,新华社刊发长篇通讯《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的事迹迅速传遍了中国和朝鲜,甚至传到了苏联和东欧国家。中国教育部专门将通讯的主要内容编入语文课本,许多中小学成立了“罗盛教班”,罗盛教烈士成为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据《名人传记》 刘一凡/文

2024-01-26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53775.html 1 罗盛教在朝鲜牺牲之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