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美食记忆
鲁迅生于浙江绍兴,绍兴又称水乡,盛产鱼米。水产品更是多种多样,有各种鱼类、虾、蟹等,绍兴的霉干菜、臭豆腐、竹笋也非常有名,又产著名的花雕黄酒。在绍兴菜系中,霉干菜烧肉、糟熘虾仁、清汤越鸡、醉蟹等都是很有地方特色的美味。鲁迅幼年时家境殷实,这些菜品是常吃的。鲁迅在散文集《朝花夕拾》的《小引》中曾回忆:“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鲁迅在小说《社戏》中曾描写他童年时钓虾的故事:“我们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来穿在铜丝做的小钩上,伏在河沿上去钓虾。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浙江人的菜中有一道名菜,就是“醉虾”,小虾用酒腌制后,直接端上来,虾还是一跳一跳的时候便食用,鲁迅的文章中也写过那情景:“虾越鲜活,吃的人便越高兴,越畅快。”
鲁迅还喜欢腌制的食品,如火腿、绍兴越鸡、酱鸭等,菜类也喜欢如绍兴的霉干菜、霉豆腐、笋干等。亲友知道他的习惯,经常送给他这些食品,鲁迅也用这些食品分送友人。小说《孔乙己》中的盐煮笋、茴香豆也是鲁迅的下酒菜。这是绍兴人鲁迅的习惯,尽管如此,鲁迅还是在《马上支日记》中这样描述绍兴菜:“我将来很想查一查,究竟绍兴遇着过多少回大饥馑,竟这样地吓怕了居民,仿佛明天便要到世界末日似的,专喜欢储藏干物品。有菜,就晒干;有鱼,也晒干;有豆,又晒干;有笋,又晒得它不像样;菱角是以富于水分,肉嫩而脆为特色的,也还要将它风干……”
嗜好吃糖
鲁迅从小喜爱吃甜食,这大概与浙江人的饮食习惯有关。他年轻时写过一首诗《庚子送灶即事》,就描述过家乡旧时腊月二十三送灶日时吃“胶牙糖”的习俗。关于“胶牙糖”的作用,鲁迅说:“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鲁迅一生都爱吃糖,他吃饭的时候也要找糖或一些甜的东西吃,衣袋里经常装着糖果,随时嚼吃。来客人时,他也拿出糖果来招待客人。
在鲁迅日记中可见他出去购买生活用品时,总要买些糖果,不可或缺。那品种也很多,诸如蒙糖、果糖、饴糖、咖啡薄荷糖、玫瑰酥糖、冰糖、巧克力糖等。很多朋友知道他的这习惯,也经常给他送糖果。有一次,鲁迅的学生荆有麟从河南带给鲁迅一包方糖,鲁迅打开一看,不是“方”的,而是黄棕色圆圆的薄片。品尝后,“又凉又细腻,确是好东西”。许广平告诉他,这是河南名产,用柿霜制成,性凉,如果嘴上生些小疮之类,一搽便好。可惜她说的时候,鲁迅已经吃了一大半了,连忙将所余收起,预备嘴上生疮的时候,好用这来搽。鲁迅自己描述:“夜间,又将藏着的柿霜糖吃了一大半,因为我忽而又以为嘴角上生疮的时候究竟不很多,还不如现在趁新鲜吃一点。不料一吃,就又吃了一大半了。”
白糖更是鲁迅饮食中不可少的。他在厦门大学任教时,白糖就放在桌上,但那里有一种小的红蚂蚁无处不在,爬得到处都是,于是鲁迅想了个办法,把放白糖的碗放在贮水的盘子中间,他把这方法叫作“四面围水之法”,但偶然忘记,又被蚂蚁爬满,桌上放的点心也如是。
辣椒与文学
鲁迅因肺病而逝,而一生困扰着他的疾病还有牙病和肠胃病。他的学生杨霁云认为鲁迅的胃病一定与饮酒有关,于是就问鲁迅:“你的酒量如何?”鲁迅知道他的用意,笑着回答说:“我不大吃酒,我的胃病并非因酒引起。说来年代长远了,还是从前初次离开绍兴进到南京水师学堂的时候,冬天气候冷,没有衣服穿,于是不得不多吃辣椒以御寒,可就把胃吃坏了。”鲁迅的这话在他的回忆文章《琐记》中也有明证:“一有闲空,就照例地吃侉饼、花生米、辣椒,看《天演论》。”
鲁迅的家乡是浙江绍兴,那里的人基本不吃辣的。小说《在酒楼上》记述了他回家乡时到饭馆,点了一斤绍酒,十个油豆腐,强调“辣酱要多”,然后他“很舒服的呷一口酒”,评价道:“酒味很纯正;油豆腐也煮得十分好;可惜辣酱太淡薄,本来S城人是不懂得吃辣的。”
喜欢辣椒,在鲁迅的生活中形成了一种习惯,辣椒酱、辣椒末都是他吃饭时常吃的佐料,这习惯在他给许广平的信中向她做过汇报。他在文章中也常用辣椒做比喻。他曾对所谓的“革命文学”进行了揭露,他说:“旧社会将近崩坏之际,是常常会有近似带革命性的文学作品出现的,然而其实并非真的革命文学。例如:或者憎恶旧社会,而只是憎恶,更没有对于将来的理想;或者也大呼改造社会,而问他要怎样的社会,却是不能实现的乌托邦;或者自己活得无聊了,便空泛地希望一大转变,来作刺戟,正如饱于饮食的人,想吃些辣椒爽口。”
鲁迅有一篇杂文《止哭文学》,他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提倡辣椒救国》,文中说:“北方人自小在母亲怀里,大哭的时候,倘使母亲拿一只辣茄子给小儿咬,很灵验的可以立止大哭……现在的中国,仿佛是一个在大哭时的北方婴孩,倘使要制止他讨厌的哭声,只要多多的给辣茄子他咬。”鲁迅驳斥了这种谬论:“辣椒可以止小儿的大哭,真是空前绝后的奇闻,倘是真的,中国人可实在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特别‘民族’了。然而也很分明的看见了这种‘文学’的企图,是在给人一辣而不死,‘制止他讨厌的哭声’,静候着拔都元帅。”他指出:“不过,这是无效的,远不如哭则‘格杀勿论’的灵验。此后要防的是‘道路以目’了,我们等待着遮眼文学罢。”
“夜里睡不着,又计画(划)着明天吃辣子鸡,又怕和前回吃过的那一碟做得不一样,愈加睡不着了。”这是鲁迅行文的幽默。据《随笔》 萧振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