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冬天,凛冽的北风像一把恣意挥舞着的利剑,让人感受到袭人的寒气。
那时的冬天,农村孩子大多穿着打满了补丁的单薄棉袄和布鞋。三五个外出的放牛娃聚在一起后,为了抵御寒冷,常常会找一个背风的平地,用土块垒个圈,再在附近搂些杂草、捡来树枝,就开始生火了。湿漉漉的柴火很难点燃,烟雾常熏得人睁不开眼睛。费了好大工夫,柴火噼里啪啦地燃烧起来,大家迫不及待地伸出冻麻的双手在火堆上方烘烤、揉搓。明晃晃的火焰,就像有温度的花朵,在放牛娃的心中盛开。
身上的温暖渐渐弥漫开后,放牛娃们就会掏出随身携带的红薯、土豆和玉米棒子放到火堆里煨。有的孩子没有带东西,就在附近挖过的红薯地里寻一些漏挖的红薯。
有一次,我和几个小伙伴生的野火接上了周围的茅草,呼呼燃烧起来,我们手忙脚乱地去踩、去踏,脱了衣服扑,都未能阻止向四周蔓延的火势。好在一群收工回来的社员及时扑救,才未酿成大祸。
吃过晚饭后,离睡觉时间还早,家里取暖用的是烘篓,感觉烤不上身,也不热闹,就跑到外面人群扎堆的地方,那里有些大人在烤火。他们坐下后,把鞋脱了,把双脚翘在曼舞的火苗上,酣畅地享受这融融的暖意。他们边烤火,边谈天说地,有的还唱起《穆桂英挂帅》,热烈的喧闹声融化了冬夜的寒冷,回荡在寒冷的空中。我们这些孩子不停地追逐打闹,不一会儿,身上也就暖烘烘了。
夜深了,人们睡意朦胧起来。小点儿的孩子打起了哈欠,有的已经坐着睡着了。此时,我们大点儿的孩子一个人却不敢回家了,因为刚刚听大人讲的故事,让人心里发毛。
故乡冬天的火堆,燃烧了袅袅的乡愁,温暖了我的童年。石少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