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精品阅读

“雨巷诗人”戴望舒饱受毁容之苦

2023年12月06日

  中国现代派诗人、翻译家戴望舒的名字,是与《雨巷》联系在一起的:“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歌于1928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他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戴望舒出身于杭州一个职员的家庭,父母对这个唯一的儿子宠爱有加,姐姐对他也是关怀备至。戴的童年本应是阳光灿烂的,可惜幼年时不幸患上天花,那时医疗水平有限,最终在他脸上留下了瘢痕。这一打击对戴望舒来说是终身的,甚至是致命的,从容貌被毁的那一天起,他便遭受了来自周围伙伴有意无意的嘲笑挖苦,这让他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经常处于自卑和少言寡语的状态。成年后的戴望舒一米八几的个子,诗名远扬却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有时连说话都有点打结。据说,成年后的戴望舒多次质问母亲为什么没有将他的病治好。

  1931年12月,戴望舒的中学同学张天翼在《北斗》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小说《猪肠子的悲哀》,小说素材之一就是戴望舒的生理缺陷。纪弦是比戴晚一辈的诗人,他一篇文章中写道:“‘新雅’是上海一家有名的粤菜馆……我们吃了满桌子的东西。结账时,望舒说:‘今天我没带钱。谁个子最高谁付账,好不好?’……这当然是指我……我便说:‘不对。谁脸上有装饰趣味的谁请客。’大家都听不懂,就问什么叫作‘装饰趣味’。杜衡抢着说:‘不就是麻子吗?’引起哄堂大笑……”这些玩笑,让生性敏感的戴望舒十分难堪,却又无可奈何。

  但心理创伤并没有妨碍戴望舒的才气,他学习成绩优异,阅读量大。1923年,戴望舒中学毕业,秋天考入上海大学,在文学系学习,兼听社会学系的课程。在校期间,他与沈雁冰、田汉等教员关系密切,田汉在课堂上介绍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戴遂由此萌发其终生爱好。两年多时间里,戴望舒发表了小说、散文和译著二十余篇,在浙沪文坛初露锋芒。

  据《语之可》 倪章荣/文

2023-12-06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48288.html 1 “雨巷诗人”戴望舒饱受毁容之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