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锦的香港往事》一书,以上世纪50至70年代,在港的姐姐素锦和在沪的妹妹素美之间的真实通信为基础,讲述了素锦在香港20年,每一件大事对她的影响,也看见内地与香港的相互扶持由来已久。
每4天供水1小时
1962年底到1963年中,香港整整9个月没下一滴雨,这座城市遭遇了50年一遇的大旱。
香港的淡水只有一条细细的香江,多数时候港人靠天喝水。为了储存更多的雨水,港英政府自1960年开始兴建船湾淡水湖,可惜尚未建成,香港就遭遇大旱,山塘水库内用水只够港人饮用40天。
素锦在1962年6月曾经提到过香港限水,说是下午只有4点半到8点半有水。她一定不会料到,后来几个月,供水会从每天的4小时,逐渐变成每4天供水4小时、每4天供水2小时……直至每4天供水1小时。
除了严苛的供水时间限制,水务署还要求市民每两周洗一次头。为了让学生少出汗,学校甚至停了体育课。街道上,人们排着长队等水,常常接水变成抢水。
水荒,成为了一代香港人挥之不去的噩梦。
网络上还能搜到歌手张学友描述幼年缺水时窘状的视频:“我记得当时很少洗澡,多数是用一个盆子,用盆子装一盆水,洗完脸就洗手,洗完手就洗脚,然后再用水搓一搓身子,搓完身子就算洗完澡了。因为我们当时住8楼,旧楼没有电梯,又没有水,我们8楼更惨。你也听过楼下开水龙头了吧?水来的时候一定是下面先有,到我们的时候,滴滴滴滴滴,想要装满一个漱口杯都很困难……”
万般无奈之下,香港同胞向内地求助。1963年5月,中共中央迅速做出决定,在中共广东省委的特殊安排下,港英政府派巨轮进入内地水域,到珠江口装运淡水,深圳水库在自身用水也极度困难的状况下,每天免费向香港运载两万吨饮用水。
饶是如此,水仍然不够。同年12月,周总理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保证香港同胞渡过难关!”这才有了东江引流入港的工程计划,简称“东深供水工程”。
那时,国家还拨出了3800万元的专款,全力以赴开始建造东深供水工程。
戒了吃早茶的爱好
1974年,中东的石油危机影响到了香港,原油价格两个月内上涨了4倍,石油附加品价格由此上涨了70%。
石油荒导致百业萧条,香港不得不开始灯光管制,只有下午6点半到晚10点半可以开霓虹灯,违令者罚款或者坐牢。此令一出,从前灯红酒绿的香港夜景大为减色。素锦在信中说,为了省钱,很多爱吃早茶的香港人把这一项爱好戒了,许多茶楼、酒楼关停。
但也不是绝望到底。素锦曾在信中写道:“最近能源缺乏,影响很大,当然祖国也在照顾香港,将在香港青衣岛设立炼油厂,香港市民大部分食物依靠祖国,香港也是祖国的土地。”
这两件惠及香港民生的大事,都是由驻港央企——华润公司负责完成的。之前香港水荒时,去广东取水的也是华润公司,出动8艘轮船,昼夜不停往返于内地和香港之间。
陆地面积1113平方公里的孤岛香港,生活物资大部分需要进口,港人的食物百分之五六十来自内地。按照中央部署,华润公司旗下的五丰行,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逐步承担起内地对香港粮油及鲜活食品的供应。它一开始走的是水路,因为时间太长,几百头猪漂洋过海到香港,到岸仅余一头“猪坚强”,其余都中暑死掉了。1962年,内地在自身也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决定从武汉、上海、郑州向香港开出3趟专列,专门用于运送蔬菜、水果、活鱼、活鸡等食品,以满足港人的菜篮子需求。这3趟专列被称为“香港生命线”,它们每天准时运送,一直坚持了48年,到2010年才光荣“退役”。
地理位置特殊、多灾多难的香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又遭遇油荒。这一次,仍是内地出手相救。港英政府布政司通过华润公司向内地求助,内地当即雪中送炭,向香港输送石油。据当年的目击者回忆,第一次运送的石油抵港,500桶石油竟然不是用油轮而是用木船运送的,船身上印着“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令人印象深刻。在香港遭遇油荒之际,英美六大石油公司纷纷加价,只有内地是平价输出。华润公司随后在青衣、沙田两处购地建立油库。1974年,内地承诺,稳定输出平价石油30万吨,最终解决了香港的石油问题。
这是上世纪70年代,离香港正式回归还有20多年,那个时候,内地已经开始关怀、照顾香港。素锦信里提到的寥寥数语,流露出普通香港人的感念于心以及一种无需理由的依赖、下意识的归属感。
蚂蚁啃骨头一样
住在轩尼诗大厦的那两三年,台风经常袭扰香港,尤以1964年特别勤快。10月12日,素锦在为一场台风的到来而喜忧参半。那场台风很著名,叫“黛蒂”,风力10级。
台风袭港带来的暴雨灌满了各个水库,暂时解决了用水问题。
然而天威也难测,据说“黛蒂”造成了多人死亡,素锦也受到惊吓,“这前三日的一场大风,又是受尽惊吓,房间的玻璃窗一块大的被风吸去”。
“所以房间进水(我的房间向西北,又高又是临街口),没有挡风,风力更强,所以一连两夜不能睡觉。”
两天两夜没有合眼的素锦,站在被水灌后一片狼藉的屋里,披头散发,容色憔悴,她嘴里念念有词,计算着自己的财产损失:“真是见到风已是吃惊,一块玻璃配10元港币,也是破财没有办法。”
靠天终究不如靠人。
1964年2月20日,东深供水工程全线开工。当时的技术不甚先进,建设物资极度短缺,为了早日让香港同胞喝上东江水,从中央到地方都将最具有优势的资源和技术应用于东深供水工程的建设。铁道部优先调用东深工程的相关建设物资,广东省在工程初期抽调了一万余名民工来进行主坝体的土木施工工作,后为保证在雨季前完成坝体工程,又临时抽调3万民工进场至深圳水库施工。
据说当年港方水利工程专家走进工地时边看边摇头,因为“除了几台用来压土的东方红履带式拖拉机,看不见任何大型施工设备,连中小型机械也寥寥无几”,映入眼帘的“只有密密麻麻的人群,把整个石马河两岸都覆盖了”。铁锹、扁担、簸箕、小车……蚂蚁啃骨头一样。为了能让水路早日开通,多少人抛家舍业,不分昼夜,甚至有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65年3月1日,经过11个月施工,同时历经了数次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的洗礼,东深工程开始正式向香港供水,彻底解决了香港的水荒,完成了一项事关民生的时代伟业。
水已经在来的路上,只需再等5个月,素锦就可以喝到甘甜清洌的东江水,可以随时洗头洗澡洗衣,再也不用为限水停水而提心吊胆了。
据《解放日报》 百合/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