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要想当状元,除了才学,还得有颜值。
清朝史学家查继佐的《罪惟录》记载,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举行开国后的第一次科考,原定状元是郭种,可朱元璋觉得郭种相貌不佳、不足以显示大明开国的新气象,于是定相貌堂堂的吴伯宗为状元,降郭种为榜眼。有其“爷”必有其“孙”,朱允炆登基后第二年,也就是建文二年(1400年),也举行了一次殿试,原定王艮为第一名,谁知朱允炆听众官描述王艮的相貌后,嫌弃王艮长得寒碜,就降其为第二名。至于状元人选,有人主张胡广,有人主张汤溥,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好请朱允炆定夺。朱允炆召胡广、汤溥上殿,见胡广长得儒雅秀气,就定他为状元。但朱允炆觉得胡广的名字不太好,当时“胡”通常指袭扰中原的蛮夷,“广”有扩张之意,怎么能让蛮夷的势力扩张呢?于是让胡广改名为胡靖,“靖”是肃清、安定的意思。
当时燕王朱棣野心勃勃,不听从朝廷的调遣,朱允炆的用意不言而喻,就是希望胡广能帮朝廷肃清外敌、定国安邦。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朱棣起兵造反后,胡广就投靠朱棣了,被朱允炆嫌弃丑的王艮反倒是个忠臣,南京城破后,他不肯投降,为朱允炆殉节了。
明朝靠“刷脸”当状元的还有周旋,不过他能当状元纯属误会。正统元年(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第一次举行殿试,原定状元为浙江的周旋。朱祁镇问周旋相貌如何,几位浙江籍官员都夸周旋身材修长、皮肤白皙,堪称美男。朱祁镇一听:有才有貌,状元就是他了。然而,等到传胪(即唱名)时,众官却大吃一惊。原来周旋与“美男”二字毫不沾边,而且又老又丑。浙江籍的官员面面相觑,不知怎么回事。朱祁镇非常生气,命人去查,最后终于搞清楚了,原来浙江应试的还有一个叫周碹的人。周旋是温州人,周碹是淳安人,“旋”和“碹”的读音在浙江人听来都差不多,所以造成了误会。然而,生米已成熟饭,临时更改也来不及了,于是周旋成了状元。
据《百家讲坛》 董越/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