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精品阅读

抗战时期军官们的婚姻大事

2023年08月18日

  传统婚姻由媒妁之言促成,其中不乏嫁妆聘礼的生意经,蕴涵老一代的理性慎选兴家的智慧。而当自由恋爱于20世纪初冒出头后,婚姻的样式便丰富起来。

  开办女校,婚姻打破家庭束缚

  自由恋爱源自接受学堂教育的新女性。1905年,荆州将军祥亨的独女继识一倾全部家产自办箴宜女校,开妇女进学堂读书之先河。传统妇女读书是家塾私教,新式妇女读书却是走出宅门,抛头露面,打破家庭束缚。

  1919年就学北京女子高级师范学校的程俊英回忆道,女教员在学校里起哄,将教育传统女德的老师赶走。因为能离家上学的女生,“每个人都有一部家庭的斗争史”。而且女校的学费十分昂贵,学生都是有钱人家的小姐。新一代女学生手里有钱,心里充满反抗精神,自然大谈自由恋爱。相比包办婚姻,自由恋爱使许多女性摆脱了封建礼教的束缚。但事有两面,一些涉世不深的年轻女子在自由恋爱时,往往遭遇困境。

  “许多年轻的少女们,或意识薄弱的女子,她们平常并没有什么深刻的思虑,对于社会的复杂现象也看不清楚。习染了自由恋爱的风气之后,偶然地碰到了任何的异性,都很容易地谈情说爱起来。”民国初年的妇权杂志《新女性》对自由恋爱进行了犀利分析,“她们说,恋爱是她们的生活的全部。但是,这种恋爱是没有基础的,只是建立在那种动荡的情感之上。等到那没有实质的爱情的肥皂泡吹破了之后,她们所获得的便是失望和破灭,种种惨痛的悲剧会由此展开。”

  自由恋爱制造悲剧怨偶,症结在教育。清末民初的教育改革只办学校,却不管学生毕业后的出路,时人戏称“游民教育”。女学生学成毕业,若谋不到教职,只能吃闲饭。

  因此,女学生谈自由恋爱的目标,最终还是结婚找“饭票”。

  浪漫女学生爱嫁黄埔军官

  黄埔军校建立后,报考资格要求中学以上学历,军校军官因而成为女学生自由恋爱的重点对象。

  当时情窦初开的知识女青年,学历普遍是小学至中学。黄埔军官的知识水平与女学生相当,具备谈情说爱的共同语言,行为谈吐更散发着美人爱慕的英雄气概。同样重要的是,军官收入优渥。一个上尉连长的饷银是50块大洋。同时期知识分子的主要出路是教书,一个小学教员月薪不到20元。因此,女学生对黄埔军官是青睐有加的。

  “黄埔军官年轻有为,更为人瞩目,自然也就成了女学生、女青年追逐的目标。”抗战时期在华北与八路军紧密合作的李默庵(黄埔一期),追忆了女学生倒追黄埔军官的热情,“我记得在长沙,有一次,我们在一个学校招聘文书人员。女学生围上来,每人给在场的军人一张照片。也有的青年军官,很快交上了女朋友,并肩在大街上行走,卿卿我我,惹得小孩子们跟着他们后面取笑。”

  李默庵被女学生包围时,已是上校团长,但女学生对军官的爱慕是不分官阶的。同时期在南昌任少校股长的帅学富,时常收到陌生女孩的情书。他回忆:“南昌当时的民谣,即有‘生为女儿身,愿嫁三皮客’之句。在此一段时间,我们真是黄金时代。我经常接到素不相识的女学生来信,使我惊喜交集,茫然不知所措。”

  “三皮”是军官配备的皮带、皮鞭与皮靴。“三皮客”到了上海,同样也是十里洋场摩登女生的梦中情人。李默庵随军进驻上海,南市商会会长赶来为侄女提亲。上海豪门家的姑娘,“长得漂亮出众,举止端庄,言语适度,颇有大家闺秀的气质”,总算打动李默庵。

  女学生嫁给军人后,总会热心做媒,介绍自己的同学姐妹嫁入军中。当时的黄埔军官,找对象是不愁无人介绍的。

  基层军官娶亲养家难

  然而,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军人的身价大跌。

  抗战时期,一桩重大血案轰动陪都重庆。一位上校团长到银行提取公款,经办女职员爱理不理,只顾与旁人打情骂俏,一拖就是一上午。团长不耐烦催促,女职员回以冷眼。团长军人脾气,破口大骂。女职员却逞起一张利嘴,冷嘲热讽起来:“团长有什么了不起?我家里养的那只哈巴狗,也要比你这团长过得好啦!”国民党上校竟被骂成不如狗,团长勃然大怒,拔出佩枪将女职员当场击毙,然后交代银行职员叫来宪兵,敢做敢当。此案成为陪都的火热新闻,惊动最高当局。蒋介石亲批宽释,不了了之。

  抗战时,物价飙升,国民党的军人薪饷未随物价提高。军政部曾有怪案,次长张定璠中将失窃旧西装2套与皮鞋2双。军政最高部门的机密重地居然遭贼人光顾,事关重大,当局严格调查,赫然发现是一位中校出手盗取。中校供认家累太重,无法谋生,不得不窃取旧衣旧鞋变卖养家。

  重庆大后方纸醉金迷,拜金女孩瞧不起贫穷军官。但与之相对的是,前线战区受战火摧残,对军人是满心崇敬的。第79师挺进郑州,时任排长的徐枕发现战区老百姓热烈欢迎军人,“那些年轻的小姐们,对官兵有一种说不出的敬慕之心”。当地老百姓争找军官为婿,“只要女儿有一位军官带了去,就欢乐放心,根本不需什么喜饼与嫁妆”。

  军官娶亲很容易,但养家实在太困难,老百姓却还是喜欢招军官当女婿。因为军官知识水平高,社会阅历广,更有不同凡俗的开创力,只要放下枪杆,踏实打拼,还是可以过上好生活的。大多数成婚的军官,都要面对岳家的殷勤劝说,希望他脱掉军服,在民间定下来安家兴业。

  徐枕追忆道,黄埔军校第七分校的政工人员曾以婚姻为专题,发起小组讨论。青年学生血气方刚,大呼军人应该结婚:“理由是战场生活枯燥,为了使奋发杀敌之军人生活,有家庭调节与欢聚。又因战时死亡人数太大,应积极增加人口,以为持久战争中新生人力之培育。”少数派提出反对意见,以现实家累立论,“抗战时期基层军官无力养家,为谋求家庭生活,必将发生不法行为”。双方各执一端,论辩热烈。

  最终,长官提出无可辩难的结论。抗日战争是“我生国亡,我死国存”的民族战争,军人志在马革裹尸,结婚徒然制造寡妇,即使侥幸存活,也养不起家。

  据《凤凰周刊》 霍安治/文

2023-08-18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36805.html 1 抗战时期军官们的婚姻大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