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留下了丰富的皇帝肖像画作的朝代。宋代政治生活中大量运用皇帝肖像参与到内政、外交、军事的各种互动之中,使它成为宋代社会的一个政治必需品。
宋代以前,关于皇帝的相貌,皇帝自己以及世人更关心的还是一种神秘主义的抽象神威。为契合这种帝王异相的想象,后世画家们所绘的秦皇汉武的画像,往往是胡须浓密,眼角细长,额头突起,鼻梁高挺。这与宋代御容所追求的写真、写貌,大异其趣。
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五日,神宗崩逝,哲宗继位。当月二十一日,“上御迎阳门听政,见百官,瞻大行皇帝像于集英殿。”由新君带着朝中重臣瞻仰先帝的遗像,是宋代国丧期间的一项重要仪式,这也是哲宗当上皇帝后的第一次公开亮相。可惜这次瞻仰神宗遗像的活动,办得有点不尽如人意。两个多月后的六月一日,哲宗下诏,让群臣“再观大行皇帝画像于集英殿,以前像未肖故也”。因为画得不够像,神宗的遗像瞻仰竟然搞了两次。
其实,这种把皇帝的肖像画运用到国葬中的做法,早在太宗驾崩时就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仪程式。在护送太宗的灵柩前往永昌陵时,真宗下诏“翰林写先帝常服及绛纱袍、通天冠御容二,奉帐座,列于仗卫大升舆之前,至陵所”。正是因为从朝廷大礼中赋予御容画像以仪式感后,皇帝画像与皇帝本人相貌之间的肖似,才显得格外耀眼。
不过,另一方面,宋人纠结的皇帝画像的真实性,其实并不全在于它的艺术表现力。尽管有时绘画史著作会对此大力渲染,如宋人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记载,真宗有一次路过洛阳,到访上清宫时参观了宫里的壁画,“其间赤明阳和天帝”的画像,是画家武宗元“潜写太宗御容”而成,当真宗“历览绘壁,忽睹圣容”时,惊喜不已,不禁失声叫道:“此真先帝也。”立即让左右“设几案焚香再拜,且叹其画笔之神,伫立久之”。但其实感叹“画笔之神”不过是真宗一场即兴发挥的高超政治表演而已。须知存世的宋代皇帝御容,大多艺术性不高,构图呆板,程式化极为严重。对宋人而言,御容之所以要“像”,主要不是对肖像绘画的艺术性追求,而是因为它是政治生活中彰显皇权的一个最直观的道具。据《读书》 黄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