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拉萨一路口绿灯仅4秒”的话题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此事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超短绿灯”在多个地方都曾出现过。去年,广东东莞一路口红绿灯人行道通行时间过短,老人难以按时通过,为此有人申请人行道绿灯加时。相关部门调研后,将通行时间由13秒调至18秒。近年来,此类“超短红绿灯”事件频发,不少媒体实地测试发现,留给老年人过马路的时间并不富裕。
《工人日报》:公共空间的良性运行离不开共识性的契约与规则。信号灯建构了一个规范系统,确保了交通秩序与公共安全。然而,规则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在确保起点公平和程序正义的基础上,对一些弱势群体和特殊情况进行适当的倾斜和关照,非但没有为规则减分,反而会提升规则的价值和内涵。年老体弱的老人步履蹒跚,通行的速度要慢于年轻人,当绿灯时间过短,依然还在人行道上通行的老人可能会进退维谷、左右为难。在车流中艰难穿行,不仅会给老年人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和煎熬,也会增加安全隐患。不论是对老人来说还是对其他司机而言,这都不是一种好的出行体验。
《银川晚报》:交通设施反映城市人文关怀,红绿灯设置的背后也反映出管理者的人文关怀。交通设施的安放,不仅是简单的硬件问题,也是城市管理者对广大市民关怀的体现。以红绿灯时长为例,其绿灯通行时间应该以满足老人、小孩、行动不便人群通过为设置标准,而不是年轻人的通过时间。不仅是交通管理设施,此类的城市基础设施都应该将人文关怀考虑进去。而这种设计不能停留在图纸上,应实地检验、测量,将人文关怀的因素考虑进去,这样才能体现城市以人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超短绿灯”事情虽小,背后却是事关人民群众安全的大问题,应该引起各个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的重视,有则改之,改要到位,让交通管理服务真正发挥作用。而类似的事情也说明,时代发展可以快,但有些公共服务快不成,适当的慢才能真正体现其服务价值,快慢之间考验的是城市发展的侧重,如何平衡和取舍才是关键。
上观新闻:人是城市的核心和灵魂。绿灯延时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开放和包容,见证了公共部门对民心民意的关切与呵护。利民之事,丝毫必兴,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懂得善待老人的城市,未来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