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秋战国时期,一头牛活着很难:祭祖要杀牛,祭神要杀牛,登泰山前要杀牛,大河解冻时要杀牛,各种大小盟誓也要杀牛……
为什么要杀牛?要杀什么样的牛?怎么杀?杀了做什么用?我们不妨以“盟誓用牛”为例:因为牲畜种类繁多,而牛是“大牲”,只有“大牲”才配得上大场面。
而且,盟誓用牛的选拔标准也极为苛刻:第一,必须是纯色,不能有一点杂毛;第二,犄角必须完全对称,不能有任何歪斜;第三,牛身康健,牛体强硕。选好牛后,人们会将它牵入一片矩形的沙土地中进行宰杀。此外,还要割取牛耳,而且是左耳,放在用珍珠装饰的盘子里,只有盟主才有资格接受牛耳玉盘,著名的“执天下牛耳”正是源于此。
那么,是不是一头牛只要被祭祀、盟誓人员选中就死定了?也不尽然。
梁惠王时代,有一头公牛即将上“刑场”时,瑟瑟发抖,两眼充满恐惧,又恰巧被梁惠王碰到。或许是同情心爆棚,梁惠王当场表示:“我不忍心看它恐惧的样子。放了它吧。”就这样,这头必死之牛奇迹般死里逃生。不过牛可以放生,仪式还是要进行的,如何是好?梁惠王指示:“杀一只羊吧!”
这头梁国公牛算是死里逃生别的牛就没这么幸运了,想保命?只能先玩命!
鲁国是周公之后,各种制度被特许比照天子,因此大小祭祀多到眼花缭乱。这些祭祀各不相同,却都要杀牛。
鲁宣公时,一头牛即将被用于“郊祭”,临祭的前一天竟然撞破了牛嘴——未祭神先见红,是大凶之兆!鲁国人只好另卜他牛。但新选的牛竟然在仪式前突然暴毙,吓得鲁国人只好取消此次祭祀。
鲁牛的神话远不止于此,又一次“郊祭”即将举行,官员却突然报告“鼷鼠食郊牛角”。用公牛祭神就是因为牛角强健美硕。既然牛角已丧,便不符合祭祀标准,这头牛成功逃过一死,鲁国人只得另选替补牛。岂料没过几天,官员又报告:“鼷鼠又食其角!”这次,鲁国人被吓得直接取消了用牛方案。
据《百家讲坛》 元芹/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