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2月22日
第02版:记者串门

我要继续做到“六坚持”

2023年02月22日

  时间:2月18日

  地点:石家庄市某小区

  人物:齐书太(91岁)

  齐书太自述:我已经年过九旬,但是身体还不错,如今赶上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好时代,我要继续努力做到“六坚持”。

  坚持自量血压报平安,免得儿孙心挂牵。2018年的3月,孙女俊贤帮我买了一部平板电脑,此后,我的孙辈们就在上下班之余轮流教我如何使用。在孩子们的帮助下,我学会了使用微信发消息、视频通话以及打字写作等。后来,我又到药店买了一部智能电子血压计,每次量血压时我都会将收缩压、舒张压及脉搏跳动情况发送给家人。倘若某一天清晨,大家没有收到我自量血压的消息,他们就会争先询问我的情况,有的甚至火速跑来看望我。也正因为如此,这5年来,每天清晨我始终没有间断过起床后测量血压,然后通过微信群告诉家人们。

  坚持自己的事自己办,少给他人添麻烦。1992年退休之后,我和老伴一起帮晚辈们料理家务、种菜、照顾孙辈。时间长了,洗衣做饭、缝补衣裳等家务活,我都很熟练。

  我虽然年过九旬,但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事儿自己干,比如烧水做饭、换洗衣物、缝补袜子、整理床铺、擦抹拖地等家务活,我都可以自行解决。近几年,腿脚越来越不方便了,我就干得慢一些,累了就坐下来歇会儿,然后继续干。晚辈们也都很关心我,他们在我家中装了一个摄像头,我在家里做什么,他们掏出手机一瞧便了如指掌。和我住在同一个小区的儿女们,常在空闲时间跑来帮我做家务,有时他们还为我送来做好的饭菜。总之,晚辈们对我都挺好,我很知足。可是,我仍坚持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办,这样也能让孩子们集中精力干好自己的事儿。

  坚持每天写篇小短文,陶冶情操度晚年。自1952年参加工作到现在,我一直没有放下过笔。退休后,我的稿件曾多次见诸报端。而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记忆力大不如以前,腿脚也不灵活了,也没办法做到走街串巷、登门走访去搜集第一手资料。但我写作的劲头儿没散,这两年我把一些往事回忆以及我与曾孙们的玩耍故事,写成了顺口溜、打油诗并汇总印刷成《随笔文集》。

  人上了年纪,如果不写点文章,脑子会闲下来,衰老得更快。所以我只要有时间,就会坚持读书看报或写点“短文”,以此来陶冶情操。

  坚持每年拍张全家福,岁月流走不遗憾。照片是岁月的痕迹,承载了幸福的回忆。过去生活不富裕,我奶奶去世后连张照片也没留下,爷爷去世后也只留下了一张小小的照片。到了父母这一代,我曾邀请朋友为父母拍了一张合影,却忽视了给父母、老伴、儿女们拍一张全家福,每每想起我都感到很遗憾。

  后来,我断断续续为老伴、儿女们在不同地点拍摄照片。2001年老伴去世后,每年春节孩子们来拜年时,我与七个儿女和他们的小家分别合影留念。直到现在,每年我都会选定一个节假日将全家人聚到一起拍全家福,并将洗好的照片装裱后再分发给大家。闲来无事时,我就将这些全家福拿起来看了又看,心里真有一种说不出的幸福感。

  坚持尊老敬老心要诚,促膝谈心要永远。2015年起,我多次给老年报的《百寿图》投稿。为了写出满意的稿件,我走街串巷和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聊天,了解他们的健康情况、人生经历等等,这也让我结识了家乡许多90岁以上的老寿星。在与老人们促膝谈心的过程中,我感到很温暖亲切,当他们的故事刊登见报后,老人们更是高兴得合不拢嘴。

  我曾向村里的领导建议,希望在重阳节时,对这些老寿星们逐一进行走访慰问。没想到我的建议真的被采纳了,这个活动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坚持勤孝家风代代传,教育晚辈莫自满。2015年,媒体曾刊登过关于我爷爷、父母以及我本人身体力行传承“勤孝”家风的报道。多年来,我们家一直将“勤孝”家风代代相传,重孙辈们的年纪虽小,但也在耳濡目染中学到了不少。

  重孙女学到了“勤”。在学习上她勤学苦练,她的毛笔字和书画均有获奖。前段时间,她把父母给她购买文具的钱节省下来,买来了许多红纸,并写下了春联,分别贴到长辈家的门口,增加了浓浓的节日气氛。两个重孙学到了“孝”。前年他俩曾冒着雨,蹚着水给我送水饺。他们还喜欢帮助别人,有一位小朋友的母亲得了重病,他俩都往捐款箱放钱……总之,孩子们做得都很好,我很欣慰。

  ■记者感言

  齐书太虽然已年过九旬,但他依然将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家中满堂的儿孙更是让人倍感温暖。希望齐老身体健康,心情愉快,将这“六坚持”继续做下去。

  ■串门预约

  一个月前,唐山市的李晓华曾给了孙子一些压岁钱。然而在处理压岁钱的问题上,儿子、儿媳却有不同的想法。下一期,咱们去她家串串门。

  ■串门回音

  家中养老更温暖

  杨凤鸣:读了兆先生的自述,我认为他的做法实在是不应该。养老院的条件再好,也不如家里舒服自在;护理人员再和蔼可亲,也终归不是亲人。老伴生病了,在充满亲情和温暖的家中照顾,她心里肯定会很高兴,这对病情也有好处。如果兆先生照顾不过来,可以请一位保姆,老伴年轻时付出这么多,一定要好好回报她。

  刘文存:我认为兆先生身体还是相对硬朗的,请一位保姆帮他照顾老伴是完全没问题的。毕竟有亲人在身旁守候,总比把老人放在一个陌生的环境要好。众人的“指指点点”,其实是大家在用“手指”投票,如果多数人不认可这种做法,那么就要重新审视自己了。

  多想想他人难处

  宫锡进:看完兆先生的诉说,我认为他没有错,这件事他实属无奈。别人作为旁观者应想想他的难处,而不是冷言冷语地去指责他!

  马玉顺:读完《把老伴送养老院,我被戳脊梁骨》,我非常理解兆先生。他年近八旬,独自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伴,确实是强人所难,孩子们也都没有时间送老伴去条件较好的养老院,无疑是这个家庭最合适的选择,兆先生不必自责。

  我还想对那些指责兆先生的人说两句,站在道德的高地谴责别人容易,设身处地理解别人太难了;既然没有经历过别人的难处,就别随便议论别人。

  善待老伴没有错

  苏天民:兆先生和老伴共同生活几十年了,步入老年后,老伴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他相伴相随,并给予关爱。当老伴病情越来越重时,他将老伴送到条件较好的养老院生活,这种做法无可厚非,理应得到人们的理解,却招来一些闲言碎语。对此,希望兆先生不要放在心上,流言总有一天会消散的。

  消除养老的偏见

  王彦秋:兆先生将老伴送进养老院,没想到引来了邻居们的非议,这让他心生烦恼。“养儿防老”是我国大多数人的传统观念,把父母或老伴送进养老院就有了逃避责任的嫌疑。其实,社会发展到今天,集体养老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养老院的建设也受到政策支持,在养老院养老越来越受老人欢迎。抱有传统观念的人们也应该与时俱进了,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养老方式,同时,对他人的选择也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张礼恒:老人住进养老院,很多人都误认为是老人被家人抛弃了。我的邻居刘大哥和他的老伴都已年过七旬,3个子女都很孝顺,将他们照顾得很周到。为了不给子女增加负担,老两口主动提出到养老院生活。

  两年多来,刘大哥和老伴在养老院里过得很开心,老人们经常在一起聊天、下棋、打扑克,到了饭点就去吃饭,饭菜荤素搭配很符合老年人的口味。有了头疼脑热,在养老院里就能就医。逢年过节时还有爱心人士和志愿者前去慰问。刘大哥的儿女们经常去看他们,过年过节就把他们接到家里团聚。我认为这样的养老方式很不错。

  心正不要怕言歪

  王喜元:兆先生的自述令人感慨。常言说得好,脚正不怕鞋歪,心正不怕言歪,自家的事自家明,自己的事自做主。但从文中看,老伴不“告状”,倒有人去“喊冤”,人们还给兆先生上升到了“陈世美”的高度,实感可笑。在现实生活中,就是有些人自己的事管不好,热衷于对别人的事“评头论足”。我劝兆先生想开点,走好自己的路是上策。

  郑天峰:兆先生将老伴送进养老院,老伴得到妥善的护理,也不会影响到儿子们的生活,他也能享受舒适的晚年生活。这本来是三全其美的事情,可是招来邻居的流言蜚语。

  世上就有一些人,嘴长在他们身上,兆先生管得了吗?日子是自己过,他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你走得正,行得端,有什么可顾虑的?事实会证明你的做法是正确的。

2023-02-22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115475.html 1 我要继续做到“六坚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