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雅楠
通讯员 马佶
今年57岁的马爱林是石家庄市井陉县上安镇岳家庄村的一位农民,她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泥塑的代表性传承人、河北省金牌工艺美术家。
马爱林从小就对美术非常感兴趣,每天放学写完作业后,她就开始画画。由于当时的条件有限,没有专业老师,也没有美术教材,马爱林只能手拿铅笔照着墙上的年画,在煤油灯下一遍又一遍地临摹,直到能背着把年画熟练画下来为止。有时为了完成一幅年画,她经常忘记了休息时间,一个人趴在桌子上画到深夜。凭着不懈的努力,马爱林的美术功底越来越扎实。
199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马爱林在获鹿县(今鹿泉区)抱犊寨游玩时,看到一位老师在路旁塑泥塑。望着成堆的粘土在老师的一双巧手中渐渐变成一尊栩栩如生的人像,马爱林感到非常有趣,她站在老师身边足足看了七八个小时。等老师将一件作品完成后,马爱林提出想拜师的请求。“我当时觉得塑泥塑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再加上我有一定的美术功底,所以就打算拜师学这门手艺。”马爱林说。
刚开始,那位老师担心马爱林的体力有限,胜任不了塑泥塑的活儿,便委婉地回绝了她。马爱林并没有气馁,她利用自己的美术功底帮这位老师给泥塑上色。在马爱林的努力下,这些泥塑作品的面部表情都被精巧地绘制出来。那位老师被马爱林的真诚打动了,便答应了她的请求。就这样,马爱林开始了学习泥塑的生涯。
当时网络不发达,有关泥塑的资料比较匮乏,再加上平时跟老师学习的时间有限,马爱林在塑泥塑时经常会遇到作品开裂、坍塌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她会把从老师那学到的重点记到一个本子上或去师哥、师弟家拜访学习,并认真做好笔记。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马爱林塑泥塑的手艺越来越好。1993年,她的三件1.5米高的作品以400元的价钱销售了出去,这也是她塑泥塑以来成功赚到的“第一桶金”。
近几年,马爱林还会将自己的泥塑技艺带进社区、校园。她利用空闲时间带着木结土或超轻黏土教孩子们捏泥人。刚开始,孩子们望着桌上的泥土不知道如何下手,有的孩子甚至还对泥土有一些抵触。马爱林非常有耐心,她先从泥土的作用和形成原因讲起,一点点引导着孩子们对泥土产生兴趣后,再教给他们捏泥塑的技巧。最终,在马爱林的指导下,孩子们高兴地将自己亲手完成的作品拿到家长面前。
临近春节,马爱林又制作了12对高30厘米的井陉拉花泥人。这些泥塑人物在她的巧手下手拿绸扇和花伞,舞动着身体。“这些泥人已经完工了,‘拉花’最能体现井陉过年时热热闹闹的气氛。”马爱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