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鸿恩
人到七八十岁,步入真正的老年时期,犹如西下的夕阳,渐渐就会没入群山。但在下山之前,都有一道美丽的风景,七彩斑斓,令人赞不绝口。我国著名翻译家、文学家、戏剧家杨绛先生,可以称为世人的典范,她不但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而且留下了自强不息的精神财富。从她身上,我们能汲取无穷的力量,为社会、为人民作出最后的贡献。
杨绛先生一生勤奋,晚年仍未停笔。1988年,她77岁时出版小说《洗澡》,2003年92岁时出版散文《我们仨》,2007年96岁时成书《走到人生边上》。201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她的新8卷本、250万字的《杨绛文集》。98岁时动笔写作《洗澡之后》,2015年,在她104岁时交付出版社出版。
如此高龄的老人还在笔耕不辍,实在令人敬佩。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为数不少的老年人自认为上了岁数,便什么也不干了。我有两位七八十岁的文坛老友,闲谈时我问他们最近在写什么,他们说,什么也不写了,什么岁数了还费那个劲儿,今后把身体搞好就行了。言外之意就是,写作太费脑筋,影响身体健康。
果真如此吗?事实并不尽然。除了杨绛先生之外,耄耋之年仍在创作的也大有人在。
2007年,88岁高龄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获诺贝尔文学奖。在此之前,她在82岁时仍有两部新作品问世。
2001年,时年95岁的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语言文学家周有光教授,从他90岁以后发表的大量文章中选取部分文章,编成《周有光耄耋文存》出版。
打开电脑,百度一下耄耋老人笔耕不辍、创作不止的动人事迹,可谓比比皆是:福州离休老人赖泽民,80岁开始创作长篇小说《海峡泪》。广东东莞的王羽平,2002年73岁时才着手创作,经过10年的努力,相继出版了《红尘拾叶》《人海观微》《桂园诗草》等5本文学著作……
说起来,人到七老八十,的确已属高龄,理应颐养天年,享受休闲生活。但养生并不意味着不能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这种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
由此看来,人老之后并不一定需要完全静养,不再从事一定的劳动。据国家统计局信息,2021年中国人口平均寿命已经达到78.2岁,比前几年大幅度提高,且有逐年继续提高之势。由此可见,对于七八十岁的老人来讲,这个岁数只不过相当于或略高于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完全不必为年老而担心。做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对身体不但无害,反而有益。从事体力劳动,可以防止衰老,延长寿命;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们,只要注意加强必要的身体锻炼,同样会健康长寿。
俗话说:“不怕人老,就怕心老。”但愿所有的离退休老人,都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身体状况等实际情况,做些适合自己的事情,描绘出更加灿烂的人生晚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