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开场白:向上比较能激励人努力前行,而向下比较能让人知足常乐。我们可以根据比较的目的,调整比较的方向。
王彦秋:少看高处老看低
记得读小学时,一次,我高兴地拿着奖状回家报喜。奶奶意味深长地说:“少看高处老看低。获一次奖不值得骄傲,比你强的人多得是,好好向人家学习吧。”我没完全听懂,但也知道,奶奶是要我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我按照奶奶的话去做,努力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在班级的上游。当我参加工作要去报到时,奶奶拉着我的手叮嘱道:“少看高处老看低。去了单位要好好干,向先进人物学习,做出个样子来,可不能让别人瞧不起。”我知道,“少看高处”是让我趁着年轻,向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可“老看低”是什么意思呢?奶奶说:“等到你老了,自然就明白了。”
回顾过去,我虽然没有创造出一鸣惊人的辉煌业绩,但也奋斗过,有一摞摞的荣誉证书在手。现在就要退休了,我对“老看低”似乎有了顿悟。人到老年,就不要再去比谁高谁低了。看看儿时的伙伴、少年时的同学、昔日的同事,平凡的人总是多数。这个时候,需要有知足常乐的心态,凡事多往好处去想,感恩社会,感恩时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又何尝不是健康快乐的生活方式呢?
汪兴福:没工夫比没用的
有人喜欢谈退休金,看到别人拿的比自己多,就羡慕人家命好。由于我所在的企业不景气,所以退休金要比老同学们少一大截。然而,我一向不和别人谈退休金。在我看来,退休金多少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那只是生活的一个方面,我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有人退休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我却在早晚坚持走路,身体一直安然无恙。除了爱和棋友对弈外,我还喜欢交朋友,结识了许多邻居和社区的青年社工,大家在一起经常交流各种信息,让我收益颇多。在老伴的鼓励下,我还学会了用电脑打字,每天码字写稿,不时有文章见诸报端,这让我很有成就感。挪威戏剧大师易卜生说得好:“人的第一天职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做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生活方式,也都有各自的责任与担当。所以,我们无须作没用的比较,而是要以积极的心态,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这样就能从中收获生活的乐趣。
谢秀珠:全面地看待问题
比较是人之常情,处在不同的年龄段儿,比较的事情各不相同。上学时比成绩,工作时比业绩,有比较才有动力,才有进步。而我们老年人在提到退休金和孩子时,往往不由得在心里会有个比较。这时,就需要我们摆正心态,全面地看待问题。我有两位教师朋友,她们的退休金是我的两倍多。我虽然羡慕她们,但我也知道,她们这几十年来的付出比我多。
很多时候,我们羡慕的只是表面现象,没有看到别人背后的辛酸和苦涩。人生没有十全十美、事事如意,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没有必要因为比较而失去快乐的心情。
鸿恩:面对现状 处之泰然
有一次,我在家和老伴聊天,说起了职称。老伴抱怨说:“我搞了一辈子妇产科工作,得过万例手术无事故的奖状,发表过优秀论文,还当过多年的妇产科主任,结果却只是个副主任医师。而有的人,手术不会做,业务不怎么样,却被评为主任医师,这叫什么事儿呢?”我对她说:“你都退休20多年了,还想它干什么?合理与不合理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事,最好别去比较。”我还给她举了同班同学的例子。同学是外科医生,后来得到重用,被派到地段医院当院长。他兢兢业业,什么事情都得管,可在评职称时,因为没有论文,又不懂外语,直到退休,他连个副高也没评上。我对老伴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你就别想这些事了。”老伴觉得有道理,就没再提过职称的事。
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互相比较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面对现实,我们应该处之泰然。官职、钱财都是身外之物,多关注一下自己的身体,健康长寿才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发言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没有比较,就没有激励。比较好像一把双刃剑,所以,我们要学会正确的使用方法。
下期话题:生活中 该不该说客套话
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一些客套话,有人因听不懂而陷入尴尬,也有人因掌握了其中的诀窍而左右逢源。有人认为讲客套话就是虚伪,也有人认为会讲客套话是良好修养的表现。生活中,我们该不该说客套话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