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9月05日
第03版:精品阅读

宋辽之间的“软战争”

2022年09月05日

  宋辽自“澶渊之盟”后,双方信守承诺,两国保持了一百多年基本和平的状态,直到双双被金国灭亡,而边境贸易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其间,宋既想以贸易来维持和平,又想通过贸易弱化辽国的实力,最好能使双方的经济一体化,永久地解决北方的威胁。

  “澶渊之盟”带来和平红利

  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萧太后、辽圣宗御驾亲征,辽国大军深入宋境,兵锋直抵黄河北岸。这是北宋开国四十多年来面临的首次生死考验。在宰相寇准的一再推动下,宋真宗决定御驾亲征,各路勤王大军纷至沓来。辽军屯兵坚城之下,大将阵亡,形势不利。萧太后终于低头邀请宋朝使臣前来议和。十二月,和议达成,在宋辽结为兄弟之邦的基础上,双方互致誓书。

  长期以来,史学家们站在宋朝的立场上,对这次史称“澶渊之盟”的和议给予了批评,认为宋真宗仅以年龄优势换取大哥的虚名,却要每年拿出30万岁币,开了用金钱买和平的苟安恶例。可事实上,和议达成后,宋真宗君臣并未感到屈辱,反倒满朝兴奋,就连主战派代表寇准也“以为功,有自得之色”。他们的弹冠相庆并非虚妄。

  宰相王旦坦言:“国家纳契丹和好已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从算经济账的角度,岁币比打仗给宋人带来的好处更多。因此,宋朝君臣愿意与辽国保持和平状态,随即在边境开设榷场,作为双方经贸文化交流的主渠道。

  “澶渊之盟”给宋辽双方带来的和平红利是长期的。嘉祐八年(1063年),司马光就盛赞“国家自与契丹和亲以来,五十六年,生民乐业”。苏辙评价“澶渊之盟”后,“修邻国之好,逮今百数十年,而北边之民不识干戈,此汉唐之盛所未有也”。

  茶叶贸易拉开序幕

  北宋出口到辽国最大宗的商品就是茶叶,茶叶不是什么重要的战略物资,且利润丰厚,大宋更是主动加大输出力度。

  事实上,游牧民族并非天生喝茶,而是南方汉人有意培养的结果。因为游牧民族以吃肉为主,茶叶可解腥、去腻、促消化,久而久之,这种北方根本无法种植的东西,竟成了北方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当然也就成了大宋最好的贸易战武器。

  北宋加大倾销茶叶力度的结果是,对辽贸易出现了每年80万两的惊人顺差。辽国也在拼命想办法寻找可以卖到大宋的东西。最主要的有两样,先说羊肉。北宋人的肉类消费以牛羊肉为主,跟今天的内蒙古羊肉广受欢迎一样,辽羊肉质鲜美,深得大宋人民的喜爱。

  但北宋自己也是产羊肉的,宋朝还是担心冲击本国的“畜牧业”,不断地限制羊肉进口,再加上辽羊的进口生意一半掌握在官方手中,这也使得宋辽贸易始终冲突不断。

  两国贸易本身拼的是双方的生产能力,辽国毫无疑问是占不了上风的,但辽人也不笨,知道占不了大宋的便宜,就做起了“中间商赚差价”的转口贸易。辽对宋是小国,但对西边的高昌、龟兹、于阗、甘、沙、凉等却是大国,再加上地理位置好,垄断了它们对宋的贸易,辽从宋进口的大量商品,加价卖给了这些国家,所以最后对宋的贸易逆差,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大。

  资源背后的明争暗斗

  除了羊肉,辽平衡对宋贸易的另一样商品是食盐。为什么辽生产的盐这么有竞争力呢?其实本来是没有他们什么机会的,问题就出在大宋的食盐专卖上。官办生意由于腐败横行、效率低下等原因,价格都是没有竞争力的,只能靠政府强行专营,这才让辽盐显得“价廉物美”,成为北方地区最主要的私盐。

  虽然宋打击私盐的力度非常之大,贩运20斤以上就要杀头。但盐是生活必需品。老百姓对官盐民怨极大,而且很多人只买得起私盐,掉脑袋的事也有人做,辽正是看到这一点,才大力倾销辽盐。最终宋仁宗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特许河北不实行食盐专卖,以提高宋盐在河北的竞争力,打击辽盐的市场。

  既要通过贸易关系维持两国基本的和平,又要防止对方利用贸易坐大,战略物资就成了自由贸易的例外品,这就是贸易战的第二部分——资源战。北宋严禁出口的有硫磺、焰硝、卢甘石、竹牛角、箭杆、水银等军需物资;辽国主要禁止马匹、粮食等输出。但在马匹贸易上,却再次体现了贸易战的复杂性。

  宋的国土虽然都是农耕区,但宋太祖认为自己打不过辽国,是因为马不行,所以就在河北圈了一百多万亩耕地养马。可到了后来,人多田少,宋仁宗觉得把农田变成牧场,实在是太浪费了,而且马养得也不好,打不了仗。刚好宋辽和谈了,就变成每年向辽国买好马,土地复耕,可谓一举两得。但没买几年,辽帝清醒了,宋严禁军需物资出口,我干吗要把马卖给他们啊?于是一声令下,禁止马匹出口。

  这个“贸易禁令”也让北宋清醒了,这么重要的战略物资,怎么能依赖“敌对势力”呢?这就促使宋对西夏和谈,加大西夏良马的进口力度,还大力发展与吐蕃后裔唃厮啰的马匹贸易。这样,北宋通过“多边贸易谈判”,解决了战马的问题。

  金融战意外导致纸币诞生

  按理说,辽宋之间是不可能有货币战的,有也是对北宋有好处,因为辽是贸易逆差方,出口的东西不足以买回辽国想要的东西,货币应是流向宋才对。可问题是辽国境内没有铜矿,辽币没什么信用,交易只能用大宋的铜钱,现在宋辽两国贸易失衡,想要继续下去,辽国就得想尽一切办法得到大宋的铜钱,包括大力发展转口贸易,甚至私铸大宋的铁钱,这就使得宋钱大量流入辽境,辽国成了“宋元区”。

  如果发生在现代,这等于大宋平白无故在所有使用宋钱的交易上按比例收了一笔“铸币税”。但问题在于,一千多年前的宋朝不能开印刷机印钞,造币是要用铜的。这就导致了一个比贸易战更严重的问题:大宋的铜钱不够用了。

  可宋辽贸易是大宋外交的核心,又不能让辽国没有现金。这一逼,最终逼出了宋朝为世界金融史做出的最大贡献,即发行最早的纸币——交子,但同时也创造了自我毁灭的“金融恶魔”。

  纸币的出现,短暂地解决了商品流通中货币不足的问题,可尝到甜头的大宋统治者,突然发现了一个“取之不尽”的宝藏——从今天起,皇帝我想买什么,只要印上一批“交子”,就万事大吉了。

  现代人都知道滥发货币的结果就是通货膨胀,可古人没有领教过它的厉害,北宋前期的皇帝还很克制,可到了宋徽宗手里,纸币发行量猛增20倍,贬值最高达90%,在金灭北宋之前,北宋财政实际已经崩溃了。

  据《老年文汇报》

2022-09-05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98150.html 1 宋辽之间的“软战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