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雅楠
“您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是什么?”“现在的生活,您觉得满足吗?”……近期,街头随机采访老年人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引发关注。这些没有滤镜、没有剧本的短视频,为何能引发大家共鸣?老年朋友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内容真实直抵人心
葛越是一名“85”后。2022年,他开始在石家庄做自媒体。“父母工作忙,上初中前我一直跟着老人生活。”儿时的经历让葛越特别喜欢和老年人打交道。今年7月,他创建了“拾光不老(正能量)”抖音号,开始街头采访老年人并拍摄成视频。
每天,葛越穿梭在石家庄的各个公园、老旧小区等地,随机邀请老人聊人生、谈现状、讲述与晚辈间的趣事。“我拍摄的视频从不会预设答案,也不会引导老人,最看重的是真实性。”葛越说,他希望通过短视频,展现当代老年人最真实的生活和想法,既呼吁社会关注老年群体,也希望老一辈的人生经验能为年轻人提供借鉴。
前段时间,葛越在水上公园采访了一位吹萨克斯的老人。老人是石家庄一所大学的退休教授,他活得很通透豁达。葛越说,老人表示不奢求有多少财富,只希望身体健康,不给子女添麻烦。短视频发布后,引发众多网友共鸣。葛越认为,老年人身上有太多值得挖掘的故事和智慧,街头采访这种形式能跨越年龄鸿沟,拉近代际距离。
通过镜头传递心声
一些接受过街头采访的老人表示,起初对自媒体采访存在顾虑。但实际体验后他们发现,大多数街头采访者会尊重老人意愿,拍摄前详细说明用途。不少老人表示,通过这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件既有趣又有意义的事。
“没想到通过手机短视频,能让这么多人听到我的心里话。”11月8日,记者见到王秀(化名)时,她正在抖音上观看自己被采访的短视频。
今年64岁的王秀是一位退休工人。老伴去世后,她独自生活。前段时间,王秀在长安公园散步时,一位自媒体博主邀请她参与街头采访。“现在年轻人不容易,我应该支持他们的工作。”抱着助人为乐的想法,王秀接受了采访。
面对镜头,王秀简单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并围绕“您觉得最幸福的事是什么”这个话题分享了看法。“幸福不是有多少钱,而是儿女常回家看看,小区里有朋友聊天,日子过得踏实舒心。”王秀说,这条短视频发布后,她每天都会查看评论区留言。当看到自己的观点引发不少人共鸣,王秀很有成就感,她还将视频保存到了手机里。
让银龄智慧成为社会财富
河北省委党校副教授米青表示,老人街头被采访短视频的走红,本质是自我价值与情感需求的双向奔赴。对老年人而言,镜头为他们提供了表达自我的舞台,通过短视频实现社会价值延续;对社会而言,这些短视频推动了“积极老龄化”观念的落地,让老年智慧成为可共享的精神财富。这种“双向治愈”的传播效果,正成为促进代际和谐的积极力量。
米青表示,要让银发街头采访走得更远,需要守住真实底线与伦理边界。对自媒体而言,应摒弃流量至上思维,拍摄前主动沟通、明确告知用途,剪辑时坚守真实原则;平台需建立审核机制,打击虚假摆拍,同时为优质真实的内容提供流量支持;社会层面则应加强引导,让街头采访回归“记录生活、传递价值”的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