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首版

贾银锁:35本日记探寻玉米育种之路

2025年10月29日

  贾银锁在试验田给玉米授粉(资料图片)。 通讯员 王瑞夫 摄

  开栏话

  一粒种子,一生耕耘。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可敬的老人。他们年华虽暮,壮心不已;他们退而不休,依旧行走在田间地头。他们是将一生献给一粒粒种子的育种专家。

  一双脚板,丈量万亩良田;满头白发,映着金色麦浪。他们用数十年的坚守,换来了我们“饭碗”里的香甜。

  今日起,本报推出《种子人生》栏目,带您走进这些老专家的世界,聆听他们用汗水浇灌的奋斗故事,感受那小小种子里蕴含的磅礴人生。

  让我们一起,读懂种子背后的赤子之心。

  本报记者 杜雅楠

  10月26日,记者刚走进石家庄新乐市陈家庄村的一处平房小院,便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住了。不大的小院,被一根6米长的竹竿占据了大部分空间,竹竿上的20多包玉米种,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这是今年新收的,还得散散水汽,才能带到海南繁育。”贾银锁搓搓手上的土,冲着记者憨憨一笑,捏起几粒种子,放在手心仔细查看。

  77岁的贾银锁个子不高,走起路来步幅小、频率快,这是常年在田间地头行走养成的习惯。一年里,他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田地里度过。

  贾银锁是土生土长的陈家庄村人,他干活利索,能吃苦,1974年被推荐到河北农业大学农学系读书。“我这个人没啥优点,就是爱学习,好较真。”贾银锁说,大学毕业后他考入中国农科院读研,又去南非金山大学读博士,并留校任教。

  远在异国,贾银锁始终心系故土。“我想为祖国的育种事业贡献一份力量。”2005年,他毅然决然回国,进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当研究员,负责小麦育种、玉米育种等工作。

  2012年退休,贾银锁却比上班时更忙。2019年,他回到家乡,承包了几亩实验田,专心投入玉米育种工作。“天明出征,日落收工,一身臭汗,浑身轻松。”这是他对自己日常工作的幽默总结。这些年,贾银锁每天都要带着工人到试验田,整地施肥,记录玉米的株高、株叶形态和耐阴性,回到家后再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好录入电脑。“看,这是我近几年的实验成果。”贾银锁指着电脑自豪地说,他将可推广的玉米品种标注成了蓝色,如今“蓝色”已达三四项。

  育种工作需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烈日炎炎的三伏天,玉米地热得像桑拿房,有好几次,贾银锁都热得差点晕倒在地里。“活再累也得有人干,想成功不吃点儿苦哪行。”说话的功夫,贾银锁从一个黑色双肩背包里拿出一份杂交组合记录本。记者看到,原本雪白的表格,已经被他的汗水浸得泛黄了……

  夏天在河北钻玉米地,冬天去海南繁育,这是贾银锁的“候鸟”轨迹。此外,他还将试验的足迹延伸到黑龙江、甘肃、湖北等地,他每年都要前往这些地方,指导当地乡亲种玉米。“纬度不一样,培育出的玉米品种也有差别。”贾银锁说,为了方便随时随地研究,他每天都会将当天的工作记在笔记本上。如今,贾银锁已经记录了35本“种子日记”。

  育种之路漫长又艰辛,凭借顽强的毅力,今年9月10日,贾银锁培育的“理查德68号”,顺利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申请。“这个品种的玉米,具备矮秆、耐密、抗逆三种属性,亩产量达到了1842.6斤。”贾银锁兴奋地说。

  采访结束时,已临近傍晚,夕阳的余晖拉长了贾银锁的身影,他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一粒粒玉米种,眼神中充满期待。这些看似普通的玉米种里,承载着他让中国种业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梦想。“未来,我计划培育具备矮秆、耐密、抗逆的早熟玉米品种。”贾银锁说,他要继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书写玉米育种的新篇章。

2025-10-29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223216.html 1 贾银锁:35本日记探寻玉米育种之路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