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军旅家庭。解放战争时期,爷爷随部队征战,最后在江西省抚州市安了家。
爷爷的一生充满坎坷,他在战争年代走过了枪林弹雨,得以幸存,又在“文革”期间遭受迫害。平反后,他先后担任江西省资溪县委副书记、抚州市商业局(以前的叫法,现称商务局)副局长。商业局副局长是众人眼中的“肥差”,爷爷手握物资分配大权,却从未给家人行过方便。父亲退伍时,爷爷不肯托关系为他安排工作,父亲最终从“城里人”变成了“乡下人”。在很多人眼中,爷爷太过“死板”,但他始终无愧于心。
童年时,我去爷爷家的次数不多,但阳台上的那缸莲花却深深印在我的记忆里。记得爷爷曾指着莲花对我说:“做人就要像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那时的我懵懵懂懂,但在夏日的莲香中,我记住了爷爷家的“味道”,我觉得那是清廉的芬芳。
父亲继承了红色家风。在国企工作时,他曾多次拒绝经销商给的回扣,因为工作业绩突出,还荣获了全市“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称号。一个冬天的凌晨,听到林区的火情广播,他连外套都来不及穿就跑去灭火,回来时鞋子跑丢了,浑身冻得发抖,却毫无怨言。退休后,父亲扛起锄头开荒种菜,笑称“既省钱又锻炼身体”。泥土的芳香,成了父亲家特有的“味道”。
1999年,我师范毕业后,成为一位基层文艺工作者。20多年来,从县里的文化单位到市里的职能部门,我在多个岗位工作过。特别是在经济部门工作期间,经常与客商打交道,我始终牢记爷爷的教诲,保持亲清政商关系。在工业园区分管财务时,每年经手的工程款上千万元,我从未错付一笔,也从未接受商人的宴请。
我先生也在经济部门工作,我们时常互相提醒,互为“廉内助”。每逢佳节,我会给他发送廉洁提醒;当他对别人的优渥生活心生羡慕时,我会轻声劝慰:“我们用双手创造的财富,用得安心。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为儿子树立榜样。”
让我们欣慰的是,儿子在这种氛围中,逐渐成长为小小的“家风监督员”。他经常提醒:“爸爸,工作接待不能喝酒……”生活中,儿子从不与他人攀比,穿着磨破的鞋子也毫不在意。他写给父亲的廉洁书信,还在全市作文比赛中获过奖。我先生读完信后沉思良久,说:“看到身边人变成‘案中人’,我更加感谢你们的提醒。有人说我‘胆小’,但我内心坦然,每晚躺下就能入睡。”
这就是我家特有的“廉香”。它始于爷爷家阳台上的那缸莲花,经过父亲亲身践行的清廉家风,如今在我们这一代生根发芽,更在下一代的心中开出新花。感谢祖辈留下的精神财富,让我们懂得:清廉是恒久的家风;坦荡是踏实的幸福。王珍/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