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读者茶座

读懂“外包儿女”背后的需求

2025年10月27日

  父母生病或遇到难题,自己远在千里之外,一时赶不回来怎么办?据媒体报道,在辽宁等地出现了“外包儿女”新业态。第三方人员以“临时子女”的身份,为空巢、独居老年人提供陪伴等情感服务,既能替子女陪伴爸妈,也能帮助老年人解决实际问题,成为老年人身边“看得见的依靠”。“外包儿女”一经诞生,深受有需求老年人和子女的认可和欢迎。

  《中国人口报》:很多老年人对晚年生活照料问题心存担忧,迫切希望能有人在他们生病等突发状况发生时陪伴左右提供帮助。而身为儿女,谁不希望能够守着父母尽孝?但现实中,为了生计、前途,为数不少的子女不得不离开家乡。父母生病、遇难题,自己干着急回不去,想必在外打拼的儿女都有深切体会。“外包儿女”这种服务的出现,给远方的儿女们递上了一根“救命稻草”。有专业团队能替自己“常回家看看”父母,尤其是在父母遇到难题和困境时能够及时赶到,这对于子女来说无疑是一种心理安慰。同时,“外包儿女”也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了温暖。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外包儿女”的出现,有效化解了儿女不在老年人身边的“痛点”。毫无疑问,“外包儿女”为当下日益红火的“陪伴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而对于老年人及其子女来说,选择此项服务是他们在面对养老难题时主动寻求外界帮助的一种有益尝试。

  《湖南日报》:任何新生事物都可能伴随争议,不少人批判“外包儿女”,往往出于对传统孝道的坚守。然而,孝的本质是“敬”与“爱”,而非形式上的朝夕相处。若子女在外奔波,却能通过专业服务让父母感受到被关心、被倾听,这何尝不是一种现代语境下的“孝”?

  但是,我们需警惕个别机构将情感服务过度商业化,甚至诱导老人消费、制造焦虑;“外包儿女”与老年人的相处过程可能引发财产纠纷,牵涉法律问题;“外包儿女”毕竟不是亲生子女,靠金钱维系的“感情”一旦疏离,可能对老年人的心理造成伤害。除了“外包儿女”本身,监管是否到位、行业标准是否建立也很重要。与其全盘否定,不如推动其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可以借鉴外国的“介护”制度,建立服务人员培训认证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确保服务质量;同时鼓励社区、公益组织参与,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家庭参与”的多元共治模式。

  《新华每日电讯》:当前,养老保障体系多聚焦于经济补贴、医疗护理等刚性需求方面,对老人们需要的精神陪伴等软性需求关注不足。可以说,“外包儿女”提供了一种新的养老之路。不过,这绝对不能替代真正的亲情关系,解决其背后的养老困境也需要跳出市场化代偿的单一思路,从家庭、社会出发共同寻找破局之路。比如,完善相关支持政策,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社会应努力弥补社区养老服务中的情感短板,建立老年社交中心,开展情感陪伴服务……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落到实处。

  “外包儿女”的走红,是审视我国养老现状的一面镜子。面对养老之困,有关部门更应该多措并举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应对之路。

2025-10-27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222975.html 1 读懂“外包儿女”背后的需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