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精品阅读

延安13年,战火中的科技奇技

2025年10月24日

  在许多人的认知中,党中央在延安(1935-1948)的13年,主要精力在于领导群众闹革命,大概无暇去抓科技工作。其实这是不符合实际的。尽管那时烽火连天,物资匮乏,但党中央对科技工作也很重视,不仅有明确的科技政策、科技团体、理工院校及科技活动,而且取得了许多显著的科技成果,有力地支撑和推动着经济、军事的发展。

  奖励自由研究,优待知识分子

  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知识分子冲破艰难险阻奔向延安,投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洪流,其中包括众多科技工作者。据统计,仅1937年、1938年,经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奔赴延安的青年知识分子就有2288人。为了更好地团结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发挥他们的专长,党制定了许多明确的政策。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结束长征,胜利抵达条件十分艰苦的陕北。12月17日,为了优待红军技术人员,毛泽东同周恩来、彭德怀联名发布《西北军事委员会关于办公费、津贴费之规定的命令》,规定无线电技术人员、医务人员、电话技术人员等均列为技术人员,发给津贴。当时部队中的津贴分三等:一般人员每月1元,团级干部每月2元,团以上干部每月3元。工程技术员享受3元的最高津贴。这个规定是经毛泽东亲自核准的。

  1939年2月25日,是农历正月初七,延安召开第一次技术人员新春晚会。毛泽东特地出席并讲话。他指出:“我们是以政治管理技术,但没有技术的政治是空的。一些人轻视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作,一些技术人员自己也轻视自己的工作,这都是不正确的。没有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作,就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也不能建设新中国。”

  1939年12月,毛泽东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指出:“在长期的和残酷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共产党必须善于吸收知识分子”,“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这成为党制定吸收、重用、优待科技人员政策的指导思想。

  中央军委于1941年4月发出《关于军队中吸收和对待专门家的政策指示》,指出:“一个军队没有大量的专门家(军事家、工程师、技师、医生等等)参加,是不可能成为一个有力量的组织(军队)的”。对于各种人才,一律以他们的专门学识为标准,给以充分的信任和实际的负责工作,并在物质上给以特别优待。10月17日,中央军委又发出尊重军队内技术专家工作的“训令”,要求充分发挥技术专家的作用,保证技术部门的特殊需要,不惜重金,多方聘请专门人才。

  1941年5月1日,毛泽东起草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明确提出:“奖励自由研究、尊重知识分子,提倡科学知识与文艺运动,欢迎科学艺术人才”。

  创建延安自然科学院

  毛泽东作为发起人之一的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1940年2月5日在延安成立。这一天,延安的自然科学界和各机关、学校的代表1000多人共聚一堂,庆祝研究会的成立。毛泽东在掌声中登台讲话,他说:“今天开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我是很赞成的。因为自然科学是一个好的东西,它能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所以每一个人都要赞成它,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他最后指出:“马克思主义包含有自然科学,大家要来研究自然科学,否则世界上就有许多不懂的东西,那就不算一个最好的革命者。”

  毛泽东在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延安的科技工作者。他们认为科技人才是科技事业发展的首要因素,迫切希望创办一所专门的高等学校——自然科学院,培养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以促进边区经济建设。这一呼声与中央的计划完全一致。

  1940年5月,延安自然科学院分别在《新中华报》(延安)、《新华日报》(重庆)上刊登招生启事,明确本院宗旨是“以培养抗战建国的技术干部和专门技术人才为目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在党的号召下,一大批革命青年和知识分子冲破各种险阻来到延安,开始了创建延安自然科学院的艰苦奋斗。

  学校没有校舍,学生就自己打窑洞。窑洞既是宿舍,又当做学习室。上课没有桌椅,同学们坐在小木凳上,大腿当桌子,看书、写字、做作业。冬天大家一起上山背柴,一起缝羊皮大衣,搓毛线,织毛衣。学习条件越艰苦,师生间的互助友爱精神越强。有时上级发一点特别照顾的东西,大家总是你推我让,把方便让给别人,困难留给自己。

  当年9月,延安自然科学院正式开学,填补了延安没有理工科高等学校的空白。李富春、徐特立、李强先后担任院长。该院设中学部和大学部。大学部设物理(后改为机械工程)、化学(后改为化学工程)、生物、地质矿冶4个系。另外,该院还建有机械实习厂、化工实习厂、化工实验室和生物实验室等。在三年的时间内,自然科学院共培养出各种人才1000多人。

  取得丰硕的科技成果

  1940年6月,自然科学院教师乐天宇等率领自然科学院和边区农场等单位共同组成的森林考察团,历时47天,跑了15个县,对陕甘宁边区的森林状况作了系统、全面的调查,提出了制订边区森林政策的7项建议,同时为教学采集了两千余件植物标本。特别有意义的是,他们在这次考察中,了解到南泥湾的荒地适宜开垦,便向中央提出了开发南泥湾的建议和方案,立即得到了中央的重视。毛泽东专门找乐天宇了解情况,朱德亲自邀请乐天宇及生物系同学一起去南泥湾考察。后来,王震率359旅去垦荒,把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这对于克服边区经济困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解决边区用纸困难问题,自然科学院教师华寿俊、王士珍等深入造纸厂和延安地区,进行调查研究。他们经过大量调查和实验,发现生长在边区漫山遍野的马兰草可以做造纸原料,并试制出马兰草纸。1940年12月8日《新华日报》报道说:“边区漫山遍野的马兰草,却变成了丰富的造纸原料,现已用了10万斤马兰草造成了20万张纸,印成各种书刊,边区的新闻事业获得极大的帮助。”后来《解放日报》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等都是用马兰纸印制的。

  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延安的电器奇缺。北京、太原的敌人严令:即使卖手电筒给抗日军民者也要“杀无赦”。据说1942年时,延安只有三四台偷运进来的手摇发电机,供《解放日报》印制厂、八路军总部、中央医院用。延安无线电制造厂的技术人员林中、丁古等,硬是利用废旧汽车铁皮、铜像、炮弹钢等材料,自己设计制造出齿轮、弹珠盘、发电机转子、磁铁等元件,最终制造出小型发电机。

  1944年6月,李维汉执笔写了一份介绍延安的材料,题目是《陕甘宁边区简述》,后经毛泽东、周恩来审阅,发给中外记者。其中谈到延安的工业状况:“现有纺织、被服、陶瓷、玻璃、肥皂、火柴、造纸、印制、制革、煤矿、煤油、炼铁、化学、机械制造与兵工等业。中心环节是纺纱与织布,炼铁与制造。前者解决最大量需要;后者为工业发展的基础。”这些都是延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果。

  据《党史博采》孙国林/文

2025-10-24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222717.html 1 延安13年,战火中的科技奇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