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女儿所在的乐团有一场汇报演出。我照例坐在后排,目光紧随台上那个努力鼓起腮帮子吹奏的熟悉身影。小演奏家们正在演奏一首节奏明快的曲子,音符如溪流般奔涌。一个激昂的乐段刚过,指挥的手势忽然一收——整个乐团瞬间陷入一片静默。
彼时,时间似乎被按下暂停键。台上,小演奏家们依旧保持演奏的姿态,圆号的号口微微倾斜,弓还悬在弦乐器的上方,鼓槌静止在离鼓面几厘米的空中。台下,听众被这突如其来的“空白”全然吸引,都屏住了呼吸。
在这短暂的、近乎凝固的几秒钟里,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刚才奔涌的乐音似乎并未消散,而是在这寂静的空气中沉淀、回旋,酝酿着更饱满的情绪。当指挥的手势再次挥起时,音乐如破茧般喷薄而出,那份力量感和感染力,竟比之前更胜一筹!回家的路上,女儿依然沉浸在演出的兴奋中,叽叽喳喳地分享着后台趣事。而我,脑海却被那几秒奇妙的“无声”占据。
女儿吹号三年,我陪她练习,听她讲乐理,耳朵依然迟钝,但今天这个“休止符”,犹如一道光,突然照亮了我对音乐的某种理解。原来,真正的韵律之美,不只在于那些流淌的音符,还在于那恰到好处的停顿与留白。那静默的休止符,并非乐章的中断,而是不可或缺的呼吸。是让前后旋律更具张力的灵魂一笔,是情感积蓄与爆发的支点。
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生活常态,它像是一首被塞得满满当当、几乎要喘不过气来的曲子。清晨的闹铃是急促的序曲;通勤路上的车流声是嘈杂的快板;手机里不断弹出的工作消息是密集的副歌,家庭的琐事、工作的压力交织成永不停歇的复调……我仿佛被无形的指挥棒驱赶着,恨不得把每一分钟都填满,生怕片刻的停顿就是懈怠,就是落后。
那几秒的静默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生活的窘迫:塞得太满的乐章,终将沦为刺耳的噪音;不留空隙的生活,只会让人疲惫不堪。 留丽灵/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