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广州南沙区一小学建议“不让老人接送小孩”。该建议提到,“老年人自身身体状况可能引发安全风险,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需要家长朋友们高度重视和关注。”还提到,“要着重考虑老人的身体状况是否胜任”,并表示身体状况欠佳的老人,不要接送学生。
这个建议一出,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希望学校能去孩子家里接,谢谢”“三点半就放学。哪个工作上班的能去接孩子”“这建议太不接地气了,很多家庭老人接送孩子是唯一的选择”……
光明网:客观来看,这个建议确实有道理。老人身体不好,接孩子当然不合适,不仅自身可能遇到突发状况,照看孩子也会成为难题。
相比于这个建议,社会更应该关注的是这个长期痛点——孩子上下学的接送问题。现在不少学校都开展了课后延时服务,就是为了填补孩子放学和家长下班之间的空档。但客观上,这种课后服务的开展与否、质量成色、费用几何等并不统一。也因此,很多家庭不愿意或是没办法选择延时服务,这时候又只能拜托老人救急了。
总之,“不让老人接送”的提醒本身并非无理,但如果缺乏配套支持,只会让家庭的无力感更强。真正需要的,还是制度层面的长效安排,是公共资源对现实困境的对接。比如能否提高课后延时服务的质量,引入更多元的课后服务种类,增加对教师的补助、提高积极性,甚至能否从政策层面引导企业安排育儿家庭灵活安排下班时间等等,都应当纳入议事日程。
《新京报》:细读学校的这一建议文本,其中不乏对老人身体状况的关怀提醒,“如等太久老人容易体力不支”“老人很多时候也需要呵护”,其文字透露出人文温度。然而,这一有温度的建议,在现实面前却显得力有不逮。
看似简单的接送问题,其实更是一个需要系统应对的社会治理课题。由此,该小学提出的“不让老人接送小孩”建议,虽然初衷或是好的,仍难免显得有那么几分不接地气、“不食人间烟火”的观感。
从根本上说,老人接送孩子现象反映了托育和看护服务体系的结构性短板。健全相关服务体系,还需要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社会、学校的协同发力。当然,该学校的建议固然可行性不高,但也照见了当前一些真实困境,提出了一个重要议题,有助于各界重视这一现实问题。
《广州日报》:细读“不让老人接送小孩”的建议,可以发现其初衷是好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人文温度。建议背后的安全考量也并非无的放矢,而是提醒我们:在温情与风险之间,需要作出理性权衡。这则建议无疑照见了当前养娃家庭的难点,也抛出了一个需要我们重视的问题。
但用现实这把尺子量一量,“不让老人接送小孩”就难免不合时宜、有些不接地气。
与其强调“不该如何”,不如将重点放在“应该如何”上,推动多方共同构建更友善、更可持续的育儿支持环境。学校可进一步拓展课后托管服务的时段与内容,探索组织家长志愿接送小组、推行“邻里接送”合作机制;社区也可积极参与,统筹周边资源,搭建儿童友好型的接送网络与社会化服务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