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雅楠
9月17日,70岁的周志平正坐在电脑前帮学生修改明年要申报的思政课题——《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红色文化传承模式创新研究》。“我没什么其他爱好,就是喜欢帮学生选课题,推敲文字。”周志平说,从2003年起,他一直义务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河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科技作品竞赛)。
周志平是石家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的一位退休教授。1979年,周志平考入邢台师范专科学校,毕业后他来到石家庄学院教书。2003年,河北省教育厅面向全省高校开展了科技作品竞赛,周志平主动请缨接下了指导学生参赛的任务。“这并不属于我的工作范畴,但我希望帮助更多学生成才。”周志平说,这项竞赛对学生日后考研、就业都有帮助。
确定选题、搜集资料、开展调查……从那以后,周志平经常加班加点地指导学生参加科技作品竞赛。“这项比赛年年都有,每年4月就要开始着手准备来年的参赛课题,有时还要准备两个。”周志平说,为了让学生能随时找到自己,他一周有三四天时间睡在办公室,有时还要通宵撰写课题材料。
2016年退休后,周志平指导学生的热情并未减退。没有固定场地,他就“打游击”——哪间教室空闲,周志平便带着电脑去哪里辅导学生。周志平从家到学校需要乘坐半个小时的公交车,但他往返频次丝毫不比上班时少。在周志平看来,一个好的选题占成功的一半,他一般需要花费半个多月时间来确定选题。为此,周志平只要一有时间就在手机上浏览时政动态,从国家政策中寻找选题灵感。“有时想得入神,家人和我讲话都得说好几遍才能听到。”周志平说,老伴经常开玩笑,说他是个“书呆子”。
辛勤耕耘结出累累硕果。这些年,周志平和学生们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周志平过生日,学生们会送去祝福;学生研究课题顾不上吃晚饭,他会准备美味的宵夜……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周志平带着学生们在科技作品竞赛中斩获了25张奖状。
荣誉背后并非一帆风顺。有一次,周志平带着学生来到邯郸肥乡,开展河北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社会调查,他们在当地住了一周多时间,获得了丰富的调查成果。临走前,一行人忙着整理材料,不小心将存储着重要资料的相机丢失了。周志平只能按照调查思路,又重新拍摄了一遍照片。“只要课题能获奖,我付出再多心血也值得。”周志平说,这项课题在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我是一名普通教师,呕心沥血育桃李就是本职工作。”周志平说,人活一辈子,就要活得有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