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雅楠
通讯员 周琳
“王老已经95岁了,我得抓紧时间为他拍照。”9月12日,丁建怀正坐在电脑前查阅抗美援朝老战士王福山的资料。从叩响第一位老兵的家门,到如今时光流转,丁建怀奔走在这条“留影之路”上已经9年了。
今年63岁的丁建怀是沧州孟村回族自治县的一位退休干部,也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他的岳父是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兵。2016年春天,一次家庭聚会中,丁建怀心血来潮让岳父穿上军装,为他拍了一张照片。“平日不苟言笑的岳父,那天高兴得像个孩子,那个画面深深触动了我。”丁建怀说,也正是那个瞬间,在他心中埋下了为更多老兵拍照的种子。
为了尽快实现拍摄计划,丁建怀主动联系当地的民政局、退役军人事务局,搜集老兵们的信息。“这些为国家出生入死的英雄,每一位都值得铭记。”丁建怀说,他不仅关注抗战老兵,也将镜头对准了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只要得知哪里有老兵,丁建怀就会带着相机、扫描仪和慰问品前去探望。
出于对老兵的尊重,每次拍摄前,丁建怀总会先和老兵聊天、拉家常,听他们讲述烽火岁月的故事,待彼此熟悉后才开始拍照。“有些老兵虽然年事已高、记忆模糊,却能清晰说出战友的名字和部队番号。”丁建怀感慨地说,每一次接触,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他还特意准备了军装和绶带,帮助老兵重现昔日的荣光。
为捕捉最真实的老兵形象,丁建怀除给老兵拍摄军装照之外,也记录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场景,因此每次都要拍摄上百张照片。根据老兵的身体状况,他不断调整拍摄姿势,或趴或跪,只为抓住最动人的瞬间。拍摄完成后,他会第一时间将照片寄给老人。丁建怀说,他一般会挑选3张照片做成一组,这组照片既有老兵复员证的照片,也有他们的生活照、军装照,以此为他们拼出一份完整的记忆。
岁月不居,英雄老去。这些年来,丁建怀拍摄的老兵中最年长的107岁,最年轻的也已90岁。“老人们变化很快,上一次还能交谈,下一次可能就卧床不起了。”丁建怀说,给老兵拍照就是与时间赛跑。有一次,他去小坟庄为左风廷老兵拍照,却撞见老人家中搭起了灵棚——就在前一天,老人离世了。那一刻,丁建怀难过地流下了眼泪。
这些年,丁建怀的足迹不仅遍布孟村回族自治县的各个乡镇,还出现在了湖北、北京、天津等地。“退休后时间更充裕,我每隔两天就会去给老兵拍照,看看他们。”他说。这份坚持,也让丁建怀和许多老兵结下了深厚情谊。老兵的生日,他会送上诚挚的祝福;老兵去世,他会去送别。最初的“为老兵留下一张有尊严的照片”,早已扩展为持续的随访、关怀与牵挂,融入血脉。
至今,丁建怀已为近300位老兵拍下了上万张照片,而老兵的故事也在不断感动着他。有一次,丁建怀去东宋村给抗战老兵刘振文拍照,见到老人卧床不起、神志不清,甚至连子女都已认不出,却仍喃喃念着战友的名字。临走时,老人突然叫住他,颤颤巍巍敬了个军礼并说:“我想见见战友。”丁建怀红着眼眶,紧紧握住老人的手,郑重地点头答应。
为了完成老人的心愿,丁建怀托关系、问部门、找朋友,却始终没有音讯。一个月后,老人子女传来消息:父亲已离世。挂断电话后,丁建怀再也忍不住失声痛哭。这件事,成为他心中永远的遗憾。
常年的奔波劳累,让丁建怀患上了腰椎间盘滑脱。但他从未停下脚步。“现在每次出门拍摄前我会吃一颗止疼药,这项工作不能停。”丁建怀说,他只想用这种方式告诉更多的人,曾经有那么一群人,用热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山河无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