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尊师崇德。在以文为业、以砚为田的读书生涯中,书房既是古代文人追求仕途的起点,更是他们寻找自我的归途,因此,古人将自己诸多情感寄于案头上的文房用具。笔者便有幸收藏了两件体现尊师崇德传统的古代文房用具。
清代孔子受鱼致祭墨锭(图1)。墨锭之上的孔子头扎儒巾,身着宽袍,双目前望,须发飘逸,双手作揖,身体稍微前倾,显得雍容大度,睿智聪慧,谦卑有礼,一副圣人形象。图中所描绘的是“受鱼致祭”的典故。孔子周游来到陈国,在郊外游玩时遇见一位渔夫,两人交谈得十分愉快。临走时,这位渔夫将两条鱼送给孔子,孔子推辞说:“我无功受禄,心中不安。”渔夫非送不可,并说:“天气这么热,集市又远,这些鱼卖不出去会烂掉,还不如送给您。”孔子看渔夫这么实在,再三道谢才将鱼收下。之后,孔子便让弟子立刻打扫庭除,准备祭祀。弟子不理解,问孔子:“渔夫将要丢弃的鱼,而您却要用来祭祀,为何?”孔子说:“致力于施舍而不浪费多余财物的人,是仁者。现在我接受了仁者的赏赐,怎能不祭祀呢?”孔子用此典故教育弟子:一个人说话、做事都要实实在在,朴实无华,不应虚情假意。
墨锭包浆醇厚,描金细致,墨色黑亮。因为掺有冰片等数十味中药香料精制而成,至今闻来依旧暗香萦绕。雕刻者采用浮雕手法,将险峻的奇峰、山间的云雾展现得疏落有致。图中人物面容庄重古朴,衣纹排叠遒劲,苍松翠柳,红日小舟,精美异常,充分体现了雕刻者的艺术底蕴和功力,塑造了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光辉形象。
清代竹雕张良拾履裁纸刀(图2)。裁纸刀采用湘妃竹制作,两面为圆弧状,三面开刃,是古时文人用来裁纸之物。刀刃上雕刻着张良拾履图。他头戴巾帽,苍髯如戟,半挽衣袖,身体微微前倾,态度非常恭敬。刀刃的另一面雕刻着梅花图,刀柄上密布着变体缠枝莲纹,色彩鲜明悦目。整个裁纸刀雕功精湛,刻画人物惟妙惟肖,包浆红润如玉,光泽柔和,不浮不嚣,锋芒内敛,有一种沉静优雅的魅力。
张良拾履的典故出自《史记·留侯世家》。年轻时的张良,在过石桥时见到一位老人把鞋子丢进了河水里,张良出于对老人的尊敬捡回来鞋子,孰料,老人再次把鞋子扔进了河里让张良去捡。一连三次,张良都非常恭敬地把鞋子捡回来并穿在老人脚上。通过这件事,老人看到了张良的德行和素养,于是把闻名于世的《太公兵法》传授给他。从此,张良日夜研习兵书,后来成为一位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的谋臣和政治家,帮助刘邦完成了统一大业。
雨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