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可引起心慌、胸闷、气短、头晕等症状,也有些患者并无明显症状,但是持续发展可显著增加卒中、心梗、心力衰竭和痴呆、抑郁等并发症风险,增加致残率、致死率。据中国房颤中心联盟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房颤患者人数高达2000万,然而患者对房颤的危害认知不足,且房颤治疗也存在“有效药物少,长期安全性不足,术后复发率高”等痛点。
面对这一挑战,在9月“房颤知晓月”到来之际,河北以岭医院开展各种宣教活动,帮助公众提升对房颤的认知与防治意识,并充分发挥该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优势,以先进且全面的导管射频消融、起搏治疗等搭建介入治疗技术平台,以络病理论指导辨证用药发挥整合调节优势,中西医“双引擎”协同构建房颤一站式诊疗,实现疾病的精准治疗、全程管理,为患者做出更优化的治疗方案选择,在最大程度上提升房颤远期疗效,推进房颤等心律失常疾病预防迈入新阶段。
早筛早诊早治
筑牢房颤防治“防线”
房颤是由于心脏电信号异常导致心房失去正常收缩节律,出现快而不规则跳动的疾病。房颤发作时,患者可能出现心慌、胸闷、气短、头晕等症状。有的阵发性房颤仅持续数秒,发作后自行缓解;有的持续性房颤患者逐渐适应不适,甚至毫无察觉,有的在体检时才发现,但因无任何不适而未重视。这种“隐匿性”让不少患者放松警惕,然而房颤的危害却不容忽视: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后,血液易在心房内淤滞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液流动,可能引发脑梗、肺栓塞等致命并发症;长期房颤还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或加重心衰、心肌缺血。
因此,尽早发现疾病并及时诊断、及早开展规范有效的治疗对于房颤防治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河北以岭医院基于心血管病在心律失常中西医结合诊疗方面的专业优势,已通过国家标准版房颤中心认证。该院房颤中心通过定期开展义诊、筛查及科普讲座等方式,不断提升公众对房颤疾病的了解和重视,在“知晓”疾病的基础上持续提高防病意识、提高房颤的早期发现率。并充分发挥“理论创新+特色制剂+射频消融”的中西医协同优势,为患者筑牢健康防线。
前沿技术
精准介入直击病灶
对于房颤的治疗,目前来说导管消融等微创介入的治疗要优于单纯的西药保守治疗。不久前,河北以岭医院心血管病科接诊了一位有8年病史的老年房颤患者,该患者在保守治疗下病情控制不佳,已转为持续性房颤,并因此多次发生脑梗,心脏扩大、心肌肥厚,日常生活深受影响。仔细分析讨论后,河北以岭医院心血管病科为患者制定了“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一站式联合手术”的治疗方案,并顺利实施手术,术后患者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症状改善,且无并发症发生。对此,河北以岭医院心血管病科二病区常务副主任姜雷介绍,射频消融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高频率放电产生的热效应阻断异位传导,从而恢复正常心律,相对于单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效果更好,并能够减少或避免药物可能会产生的副作用。
“根据患者曾多次发生脑梗的实际情况,本次一站式手术我们还为患者同时进行了左心耳封堵,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预防血栓形成、避免脑中风。”姜雷副主任表示,受解剖结构影响,心脏的左心耳处容易积存血液,遇到心律失常等病变,心脏收缩异常,积存的血液不能及时排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血栓,大多数房颤患者的血栓都来源于左心耳。因此,若房颤患者在规律用药抗凝后仍有脑中风发生,或者出血风险较高,以及不适合长时间服用抗凝药物者,则建议进行左心耳封堵术。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导管消融技术亦在飞速发展,河北以岭医院除了可广泛应用于房颤、房扑、室上速、室早的射频消融技术,目前还有脉冲电场消融、冷冻消融等介入技术可用于房颤治疗,帮助实现节律控制。在导管消融、起搏治疗等介入治疗方面拥有丰富经验的姜雷副主任表示,传统的射频消融(热消融)创伤较小,只需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手术,患者恢复较快,除此之外,还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脉冲电场消融和冷冻消融,其中脉冲电场消融具有单次脉冲即可覆盖范围大,操作高效,手术时间短等优势;而冷冻消融则是通过低温技术破坏异常组织从而起到治疗作用,亦具有创伤小、精准度高及恢复快等优点。
“房颤属于快速型心律失常,在临床上有些房颤患者还会同时合并有停搏、传导阻滞、心动过缓等慢速性心律失常,则属于慢快综合征或快慢综合征,这会带来治疗上的矛盾,解决的方式往往需要通过植入心脏起搏器。”姜雷副主任表示,心脏起搏器植入的术式亦在不断发展,其中左束支区域起搏具有定位更精准、更符合心脏生理功能等优点,既能治疗心动过缓又能预防心衰,但是由于需要精确定位导线,对术者的技术要求也更高。
为了更好地守护“心”健康,河北以岭医院心血管病科在杨胜利教授的带领指导下,不断精进技术,目前已可熟练开展左束支区域起搏等国际前沿技术。日前,该科就为多位心动过缓,合并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成功实施了左束支区域起搏,在高清影像学设备和多导监护仪的实时引导下,经右侧血管将导线精准送至左束支区域并固定,术后患者均恢复正常心率,头晕、乏力等症状消失,同时还避免了发生心衰的风险。
以络病理论为指导
整合调节“快慢兼治”
虽然导管消融等介入技术是治疗房颤的有效方法,但是在临床实际中,有些患者受年龄、体质、合并疾病等因素影响,无法适用于手术治疗;或者是病情较为复杂,例如由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且同时合并有慢阻肺、心衰或瓣膜病,心脏结构或功能严重受影响,已失去手术机会;另外还有部分房颤患者由于个体差异,在导管消融术后又会再次复发。针对这一治疗难题,河北以岭医院心血管病科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与诊疗特色,以中医脉络学说指导心血管重大疾病治疗,形成了该科在诊治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
依据络病理论,河北以岭医院心血管病科针对心律失常提出了“络虚不荣”的新观点,确立了“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的治法,提出“整合调节”心律失常药物干预新策略,开辟了从“抗律”到“调律”治疗心律失常的新途径。这一治法不仅可以治疗早搏、房颤等快速型心律失常,还可以显著提高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显示出整合调节、快慢兼治的特色优势。理论创新结合临床实际,河北以岭医院心血管病科不断在临床中总结提高,提出有效治法方药,促进药物研发转化,如参松养心胶囊等,均彰显了通络中药在房颤治疗方面的独特价值。日前,《中国心房颤动管理指南(2025)》正式发布,该《指南》将中医明确写进,参松养心胶囊作为首个获推荐的创新中药入选。循证研究显示,参松养心胶囊可有效降低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一年内复发风险40%,显著降低术后3个月及6个月房颤负荷(房颤持续时间和房颤发生频次),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缓首次发生房颤/房扑时间,被推荐用于阵发性房颤患者维持窦性心律及经射频消融术后的持续性房颤患者降低房颤复发率。
河北以岭医院心血管病科在络病理论指导下,依据“虚气留滞、内风扰络”的房颤病机,创新研制的中药院内制剂通补防颤颗粒,依托络病理论的“整合调节”优势,不仅对证属宗气亏虚、内风扰络的阵发性房颤具有一定治疗效果,还能改善持续性房颤症状;对于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帮助降低复发风险;同时,对心悸、惊惕不安、气短懒言、神疲乏力、失眠多梦等不适症状均能起到缓解作用,不仅能帮助患者改善当下症状,还能实现疾病的远期管理。
“近期我们运用中医药治疗了数位房颤患者,通过通补结合的辨证组方用药,均收获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河北以岭医院心血管病科三病区主任王磊介绍,其中一位女性患者每天房颤持续的时间长达17小时,而且存在长间歇,最长间歇时间达7.88秒,常常出现晕厥、黑矇(一过性眼前发黑)等症状;经详细辨证属“宗气亏虚”证,遂确立以通补防颤颗粒为核心的治疗方案,并结合病证变化随时调整加减用药,一方面注重补气升阳以“治本”,另一方面则活血行气、祛风通络以改善症状而“治标”。治疗一个月后,该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复查心电图等发现房颤每天最长持续时间已降至2小时,长间歇的最长时间降至2.48秒。
中西医优势叠加
“双引擎”助力房颤诊疗
导管消融等介入治疗能够快速解决房颤等节律问题,帮助维持窦性心律;而中医药辨证通络治疗则可提供保守治疗的治疗方案,从整体着眼进行调节改善,并提升远期疗效,有利于疾病的长期控制;中西医治疗相结合,更有利于房颤疾病的“标本兼治”及“带病生存”,更好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为国家区域中医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河北以岭医院心血管病科始终坚持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与诊疗特色,吸取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等多学科人才建立高层次医疗队伍,构建现代化的心血管病诊断与介入治疗平台;另一方面则深入挖掘中医学两千年防治心血管疾病理论总结与用药经验,形成了以中医脉络学说指导心血管重大疾病治疗的科室优势特色,走出了一条依托中医学术理论创新,推动心血管病中西医结合精品科室建设与发展的成功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