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雅楠
通讯员 任宾
9月8日,在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的一栋居民楼里,张淑华正坐在书桌前备课。“今年我虽然还不知道要去哪所学校教书,但也得提前准备准备。”张淑华说,2019年退休后,她就响应国家“银龄教师”行动计划的号召,重返三尺讲台,一干就是6年。
今年61岁的张淑华是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一实验小学的一位退休数学老师。
1984年,张淑华从师专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退休前,我就听说有‘银龄教师’这项服务项目。”张淑华说,她舍不得三尺讲台,也离不开孩子们。2019年11月刚办完退休手续,张淑华就报名参加了“银龄教师”行动计划。
哪里有需要,张淑华就去哪里教书育人,她先是在青龙一小教了两年语文,之后又先后到青龙二小和青龙四小教数学。这些年来,张淑华不仅要负责教课、参加教研活动,还会帮着老师们管理教室、接送孩子上下学。一天下来,她的工作排得满满当当。为此,张淑华只能利用晚上时间备课、批改作业,她经常忙活到深夜。“小学是打好基础的重要阶段,每个知识点都得掌握扎实。”张淑华说,她经常将孩子们当天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梳理归纳一遍,第二天再着重讲解。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成绩,张淑华寒暑假都不闲着,她自学了用手机录制视频,将孩子们期末考试中的错题,用视频的方式挨个讲一遍,再定期发到班级微信群。“这个暑假,我就录了二十多条视频。”张淑华说,只要孩子成绩能提高,她付出再多也无怨无悔。
在6年的“银龄教师”教学生涯中,张淑华也遇到了不少挑战。2023年年底,张淑华来到青龙四小教书,这所学校距离她家有好几公里,为了不耽误教学工作,她必须提前到校。“学生们八点半上课,我七点半就到学校了。”张淑华说,青龙四小位于城乡交界处,学生们的基础普遍一般,她经常利用午休、课间的时间加班加点地辅导学生、批改作业。
朝而往,暮而归,繁重的教学工作让张淑华患上了高血压。今年6月的一天早晨,由于走得急,张淑华忘了吃降压药。在课堂上,她突然感到头晕目眩,腿一软瘫坐在了椅子上。“当时孩子们在埋头做题,没人发现我不舒服。”张淑华说,她坐着稍微休息了一会儿,待身体稍微舒服些后,走下讲台继续监督学生做题。“这些年,我一堂课都没落下过。”张淑华笑着说,在学校里,她人送外号“铁娘子”。
对于孩子们来说,张淑华既是严师,也是“慈母”。小雨(化名)是青龙一小的一名学生,他小时候父母就离婚了。由于母亲要外出打工,小雨平时都是自己一个人住。得知他的情况后,张淑华便承担起照顾小雨的任务,她每隔几天,就会做些好吃的送到小雨家,并单独给他辅导功课。“孩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必须得吃点有营养的。”张淑华说,由于小雨家的条件有限,她还帮忙垫付了一年的教材费。
现在,小雨已经小学毕业,顺利考入了一所不错的中学,他经常在手机上向张淑华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只要看到教出来的学生有进步,我心里就高兴。”张淑华说。
这些年来,张淑华和三所学校的孩子们建立起了深深的感情。“教学任务多重我都不怕,最怕的是和孩子们分别。”张淑华说,这些年来,她只敢在微信群和孩子们说再见。有好几次,学生们得知张淑华要走,都哭着来她家道别……
“我很感谢‘银龄教师’行动计划,能让我继续站在三尺讲台。”张淑华说,能反哺家乡她感到很幸福,会继续为青龙的教育事业作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