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菜市场里总藏着些活色生香的市井密码。秋风刚起,卖豆丹的摊子前就围拢了一圈人,摊主的手起起落落,麻利地收拾着那些青碧色的活物——不是寻常的虾蟹,却引得食客们伸长了脖颈,眼睛一眨不眨地等待着。这光景,在苏北地界独一份,外乡人见了多半要咋舌,本地人却早已馋得咽口水。
豆丹,又名豆虫,是一种高蛋白食物,做成菜肴十分鲜美,是连云港灌云地区的地方特色产品之一,被誉为“国内少有,苏北仅有,灌云特有”的美味珍品。见过老师傅处理豆丹的人,都晓得那是门手艺:把活虫泡在清水里,等它们慢慢不动了,取根木擀面杖,从头部轻轻往下一滚,整条嫩白的肉身就从尾部滑了出来,透亮得像支玉簪。最金贵的是那点淡黄色的油块,老食客都叫它“金丹”,一口下去,鲜得真想把舌头吞下去。
看当地人炒豆丹,简直是一种享受。将铁锅烧热,倒点冷油,把蒜瓣扔进去,香味就弥漫开来。凝成条的豆丹肉下锅,再配上碧绿的丝瓜,撒把红椒段,用铲子一翻,白的、绿的、红的,在铁锅里跳着舞。香气飘出去,邻家的孩童耐不住,扒着门框直嗅鼻子,那股鲜,早就融进了灌云人的味蕾。
到了入口的那一刻,才明白为啥有人叫它“豆中人参”。用牙轻轻一抿,那肉质先是带着点微妙的弹劲儿,随即就化在嘴里,鲜汁一下子涌出来。不是猪肉的醇厚,也不是鱼虾的清冽,是种带着豆叶清气的荤香,裹着丝瓜的柔滑。氨基酸啥的我不太懂,只知道一口下去,浑身都舒坦。
豆丹早已成为宴席上的硬菜,在红白喜事的餐桌上,总有只青花海碗,盛着奶白的浓汤,里面浮着的,都是灌云人最实在的情分。上海的米其林餐厅把豆丹做成了花哨的分子料理,南京的老字号也推出了豆丹佛跳墙。可灌云的老人总会摇摇头:离了灌云的水土,终究差了点意思。他们心里的至味,还是秋风起时,蹲在灶台边等母亲炒豆丹的滋味。
如今,有年轻人见了豆丹,捏着鼻子就跑,也有背包客专门来找,就为了尝个新鲜。但真正懂它的食客,能从那抹青碧色里尝出土地的温度。乡愁,不过就是一碗豆丹汤的距离。魏咏柏/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