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读者茶座

让养老机器人守护“夕阳红”

2025年09月08日

  能陪伴独居老人的玩具熊,能帮助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仿生手,能筛查阿尔茨海默病的评估机器人……今年以来,各种功能的机器人在全国各地的养老机构投入使用,这些过去只存在于科幻小说、电影中的机器人,如何改变养老领域?未来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老年生活?该话题引发社会各界关注。

  西安网:养老从来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一场“生命影响生命”的接力。当科技为养老插上翅膀,我们更需守护那份让老人“被看见、被听见、被需要”的初心。令人欣喜的是,科技正在尝试填补老人的精神“空洞”。会跳舞的“悟空”机器人逗得老人开怀大笑,互动训练系统让失智老人重拾语言能力,杭州的“数字孪生养老院”甚至能通过数据分析,为每位老人定制专属的“精神食谱”。这些尝试证明,技术不仅能延长生命的长度,更在探索如何增加生命的温度。

  《光明日报》:热潮之下,“机器人养老”也面临挑战与隐忧。目前,除硬件技术之外,数据短缺和智能局限是养老机器人面临的两大发展瓶颈。人形机器人虽然在春晚舞台上载歌载舞,但其认知水平其实仅相当于幼儿,面对“把药放进蓝色盒子”这类简单指令仍会困惑。

  在产品设计环节,应注重产品的适老化。开发者要将用户思维贯穿设计、生产等各环节,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设计出真正适合老年人的产品。要注意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机器人的操作界面要尽可能简易、便捷。此外,让养老机器人服务好老年群体,亟需破解一些技术上的难题,如产品的感知与交互能力、情感交流、数据安全、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等。

  《北京晚报》:目前,智能康养机器人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广大老年人的现实需求还有很大差距。老人的需求各异,养老机器人在日常护理、专业急救、指标判断等方面,还有赖海量数据的支持。此外,养老机器人听指令才会动,但现实中,老人的养老需求,藏在蜷缩肢体、面露难色等未讲出口的细节中。家庭环境中随意摆放的物品、老人方言口音差异、对科技的接受程度等,都会影响机器人的工作表现,影响老人的使用体验。另外高昂的价格,恐怕也是养老机器人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一大障碍。

  机器人从养老有望,到指望得上,需要各方共同发力。值得肯定的是,2025年我国牵头制定的全球首部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发布,强调数据隐私保护和无障碍设计,为行业提供了重要的规范指引。企业不能为“想象中的老人”设计机器人,而要走近老人,倾听银发群体真实的需求。社区、养老院工作人员,不妨多带着老人感受一下机器人的服务,让老人自然而然地接受“钢铁护工”。未来,随着机器人量产、补贴政策倾斜,养老机器人的价格更加亲民,是大势所趋。

  技术的终极善意,在于带给人温暖与尊严。期待更多技术的帮助,让养老机器人更懂老年人,让老年人指望得上。

2025-09-08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218020.html 1 让养老机器人守护“夕阳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