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也叫七夕。每逢七夕,人们总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那个优美感人的神话故事。
传说中,隔着银河相望的织女、牛郎二人,这一天在鹊桥上相会并互诉衷肠。作为一个传统节日,它可谓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诗经·小雅·大东》中说:“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字面意思是:三足鼎立的织女星,整日整夜七次移位运转忙……明亮的牵牛星,不能用来拉车。这个时候的织女、牛郎,还仅是对夜空中二星座的叫法。学者认为,这可能与当时农耕信仰中的桑女神(织女)和谷物神(牵牛)有关,而不是中国爱情传说故事中的织女、牛郎。
到了汉代,民间才真正将七夕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在一起。神话中,牛郎、织女这一对苦命鸳鸯,被王母娘娘的金簪当空一划,隔在了天河两端,无法团聚。后来,他们的哭声感动了玉皇大帝,于是下令允许牛郎、织女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在鹊桥相聚一次。于是,每逢七夕,便有无数的喜鹊在天河上搭起鹊桥,助他们在此相会。东汉学者应劭撰写的《风俗通》中记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讲的就是这一故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宋代秦观的《鹊桥仙》,更是道出了牛郎、织女爱情的凄美,让无数相爱的男女心驰神往。
七夕这一天,也被人们赋予了多层含义,诸如希冀乞巧、祈祷福禄等,正因为如此,七夕节也产生了丰富多彩、含义深刻的风俗。如:古时,在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的午间,有女子在阳光下将针投入水盆,以水中针影,辨女子是否智巧;也有女子陈列花果女红,礼拜七姐织女,并穿针引线以图乞巧,所以七夕节也被称为乞巧节。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七夕,从时光深处走来,带着古老的传说、久远的风俗,它古朴纯真、温婉赤诚,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风采。如今,旧时的七夕风俗,很多已遗失在了岁月深处,但人们对纯真爱情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却恒久不变。牛郎、织女勤劳的品格,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勇敢追求,依然像不竭的甘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的心灵。
刘明礼/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