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首版

一张泛黄的通行证 见证红色家风

2025年08月27日

  图为贾国锁父亲留下的通行证。

  本报记者 杜雅楠 张运乾

  8月22日,本报编辑部接到了石家庄赵县贾国锁打来的电话,听筒那头传来清晰、洪亮的声音,“我父亲吴清波是一名党员,家里保存着一张他使用过的通行证,这是我家的‘红色传家宝’……”听完老人的讲述,记者立刻前往贾国锁家,探寻这张通行证背后的故事。

  见到记者,86岁的贾国锁将一张边缘略有磨损,颜色泛黄的纸张摆到了书桌上。“父亲原名叫贾全岭,通行证上的贾国光(现名吴清波)就是我的父亲,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他改了两次名字。”贾国锁说,像父亲这样的“隐秘战线”战士,在那段岁月里用热血与智慧在黑暗里点燃星火。

  1923年,吴清波出生在赵县北王村,他的老师张子厚是一名共产党员。9岁那年,吴清波在老师的引导下走上了革命道路。“别看父亲年龄小,但他特别机灵,脑子也活泛。”贾国锁说,父亲当时是一名小交通员,负责帮老师传递机密信件和书刊。凭着勇气和智慧,吴清波一次又一次成功躲过敌人的眼线,将密件送到目的地。1937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的第二年,吴清波和另外两名党员就接到了一项艰巨的任务。“当时日本侵略者在赵县设立了严密的特务网,导致赵县的党组织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贾国锁说,父亲和另外两名党员的任务是,找到“赵县第三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开具通行证,作为凭证与驻扎在赵县大安一村的八路军129师游击支队取得联系。

  拿到通行证的当天晚上,吴清波和另外两名同志乔装打扮成小商贩,在夜色的掩护下连夜赶往大安一村。“父亲他们怕被敌人发现,不敢走大路,只能绕远路走乡间小道和庄稼地。”贾国锁说,来回穿梭了几个小时,父亲他们终于在天亮前赶到了大安一村,成功与上级党组织取得了联系。“每当回忆起这件事,父亲就会和我说,他们多跑一步,同志们就少流一滴血……”贾国锁指着通行证上的折痕说,当年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爷爷把父亲抗战时期用过的物件一把火烧了,就留下了这张通行证。这张通行证,也成了家中最珍贵的传家宝。

  之后,吴清波和另外两名党员参加了八路军129师游击支队政治处举办的培训班,他们带着上级党组织制订的作战计划在赵县当地发展党员,建立了抗日根据地。1941年,吴清波担任赵元宁联合县二区区长,他带领群众和日寇斗智斗勇,最终取得了胜利。

  1947年,吴清波跟随刘邓大军南下,最终留在了河南省工作。贾国锁和父亲聚少离多,一直靠着书信联系。“虽然很少见到父亲,但他经常在书信中教给我做人的道理。”贾国锁说。

  1994年4月,贾国锁成为了赵县沙河店镇党委书记,那里是他父亲在抗日战争期间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父亲与那里的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贾国锁说,父亲除了在电话里教导他不要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还特意寄来一幅亲笔题词“如履薄冰”。父亲提醒他要时刻抱着“如履薄冰”的心态,躬下腰,俯下身,低下头,全身心地做好本职工作。

  2018年吴清波去世后,没有给子孙后代留下任何财产,仅仅留下了几副墨宝。“其中一副墨宝写着‘热情对人,慎重做事’。”从此,这句话便成了贾国锁家族的家风家训。

  2001年从赵县财政局退休后,贾国锁并没有赋闲在家,他一直笔耕不辍,陆续编写了《赵州名宦录》《赵县革命老区发展史》等6部书籍。

  “我刚刚编纂完《赵县通史》,这是我付出最多精力的一本书。”贾国锁说,编纂期间,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到赵县的图书馆查阅资料。此外,为了搜索到有用的信息,贾国锁还会到北京、上海等地的图书馆搜集相关史料。“我跑了13个省、市的图书馆,为了查阅资料经常顾不上吃午饭。”贾国锁说,由于一些图书馆的史料书籍不允许拍照,他只能反复阅读需要的内容,回到宾馆后再凭着记忆写到笔记本上。

  “虽然快90岁了,但身体还不错,我还会继续用笔墨书写家乡。”贾国锁说,革命先辈们用赤诚换来了山河无恙,后辈也要传承他们的精神,做些有利国家,有利社会的事。

2025-08-27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216810.html 1 一张泛黄的通行证 见证红色家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