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德惠市瑞祥公交公司发布通知,将65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时间限制在早中晚高峰期以外的时段。随后,这个通知在8月13日被紧急叫停,虽然这个政策以“一日游”告终,但争议并未平息。
关于“老年人该不该高峰期免费乘车”的争论,已从地方事件升级为全国性社会议题。如果早中晚高峰期禁止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车,您觉得合理吗?
澎湃新闻:公交公司称,此举旨在缓解“早晚高峰时段公共交通拥挤”,保障学生和上班人群刚性出行需求。支持者认为“老人应体谅年轻人通勤压力”,而反对者则怒斥“这是对老年人权利的剥夺”。这场关乎“尊老”与“公平”的争论,实质上折射出公共资源分配的深层问题,更是代际公平与社会公德的激烈碰撞。
其实,类似的问题其他地方也遇到过,但处理的方式明显更“聪明”,通过不同方式鼓励老年人错峰乘车,从而缓解类似尴尬。杭州提供差异化优惠的“智慧公交优惠系统”,武汉市推出的“老年人公交积分制”,上海把老年综合津贴和交通优惠相结合,重庆市探索“亲情公交卡”模式等都值得借鉴。
“老年公交优惠政策调整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价值选择。”公共政策制定需要平衡各方利益,也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的感受。这次德惠公交事件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政策制定者应该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不搞一刀切,而是用更加精细、更加多元、灵活差异的治理模式。“一碗水端平”,在效率与公平、权利与温度之间找到平衡点。
中工网:限制老年人高峰时段乘车,应该是基于一种“需求优先级”的判断。早上高峰时段,上班族和学生的出行,这被视为一种刚需。但是像工作人员提到“有些老人一大早会去早市”,这就很难被视为一种刚需。因此相关部门通过取消免费、降低激励,引导老年人错峰出行。
客观来说,老年人的出行刚需也许没有年轻人那么显著,但也未见得是个小数字。比如现在很多老年人承担带娃的职责,孩子上学是刚需,他们送孩子当然也是刚需;再比如很多老年人定期要去医院复诊,这也是一种刚需。简单地认定“老年人不着急”,这太过武断,也容易引发老年群体的不满。考虑到老龄化程度还在加深,未来这种资源紧张的问题还有可能加剧,那么尽可能找到一个稳妥的、尊重人性、符合实际的解决办法,才是应当努力的方向。
《光明日报》:是否要在早晚高峰限制老年人使用免费公交卡出行,近年来一直被讨论。不少年轻人认为,相比早晚高峰自己上下班的刚性需求,老年人买菜、外出锻炼看似弹性的需求,没必要在同一时间段“硬刚”,这是在跟年轻人抢占公共资源。
但所谓公共资源,本就是公众共享,每个人都有公平使用的权利。而且老年人免费乘坐公共交通,是政府和社会给予的公共福利,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其实,公交车早晚高峰拥挤,本质上并非老年人与年轻人间的代际矛盾,而是人们对公共交通等公共资源的调配和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公共服务效率的提升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如若将问题解决转移到限制部分人群出行上,未免有些避重就轻。而且,公交的拥挤空间也是一个社会缩影,不同的群体最终还是一个整体,势必要共同生活,相互磨合,以期和谐共存。如果觉得孩子吵闹就设置“儿童车厢”,觉得老人拥挤就限制老年人出行,简单的限制和隔绝,只会加深对某一群体的误解和漠视,这不是一个多元、文明的社会该有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