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首版

一本勋章证书传承爱国心

2025年08月25日

  图为阮英利父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勋章证书。

  开栏话

  抗日战争时期,燕赵大地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那些浴血奋战的革命先辈也留下了不少镌刻着硝烟印记的红色文物。它们或许是一封家书,藏着对家国的牵挂;或许是一个军用水壶,陪着战士们走过枪林弹雨……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即日起,本报将推出“晒晒‘红色传家宝’”栏目,讲述这些红色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抗战精神薪火相传。

  本报记者 杜雅楠

  8月18日,秋高气爽,记者推开阮英利家的大门,整洁的屋内透着军人家庭特有的朴实、严谨。见到记者,70岁的阮英利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不起眼的铁皮盒。打开盒子,只见一本红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勋章证书静静地躺在里面。阮英利指着证书上身着戎装、眼神坚毅的男子说:“这是我父亲阮平,1957年6月18日,他获得了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1913年,阮平出生在广西百色田东县坛乐村一个壮族雇农家庭。“父亲家房无一间,地无一亩,生活特别困难。”阮英利说,儿时的经历,让父亲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坚韧品格。1929年,在远房叔叔阮殿煊的引导下,阮平加入红七军,走上了革命道路。“当时父亲才16岁,连长看他年龄小,就让他当勤务兵,负责传送文件。”阮英利说,父亲特别机灵,很快展露出军事天赋。1933年,阮平来到红军大学彭杨步兵学校学习,他的军事、政治成绩都很优秀。

  抗日战争打响后,阮平到八路军115师当参谋,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小时候,我经常听父亲讲这场战役。”阮英利说,1937年9月24日晚上,父亲接到了上级命令,和战友们连夜从大同灵丘县冉庄村,冒雨赶往16公里外的平型关乔沟。

  虽然战斗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八路军115师的400余位战士血染沙场。“亲眼看见战友们牺牲,对父亲打击很大。”阮英利说,每当父亲谈起这段往事,眼里都会泛起泪光。“后来我问父亲怕不怕,他说,怕啊,但我们更怕祖国的疆土沦陷在敌人手中……”

  凭着在战斗中的出色表现,阮平又先后担任了盂县、平定、寿阳、阳曲四县的游击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兼第三支队参谋长。

  1957年6月18日,阮平获得了二级独立自由勋章,这枚勋章也成为他戎马一生的见证。

  在阮英利的印象里,父亲经常将这枚勋章,拿在手里反复摩挲、擦拭,这也成为他留给后辈的宝贵精神财富。“每当父亲把勋章拿出来,我们姊妹七个就缠着让他讲当年的抗战故事。”阮英利说,父亲还经常告诫她们,要做一个“朴实善良”的人。

  阮平去世时,阮英利年仅15岁。父亲“和蔼可亲、一心报国”的形象以及对后辈的谆谆教诲却深深刻在她心中。多年后,当阮英利回忆起父亲,依然能感受到父辈作为军人的赤诚和爱国之心。

  1970年,阮英利参军入伍,之后她又到北京军区药材供应站(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下属单位)负责检验工作。2001年退休后,阮英利只要有时间,就会回到广西百色的学校、社区,宣讲父亲的抗战故事。此外,她还将父亲用过的指南针以及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分别捐赠给了石家庄解放纪念馆和百色起义纪念馆。“父亲留下的这些物品,应该让更多人看见。”阮英利说,为了将父辈的抗战精神传承下去,她仅仅保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勋章证书,将其他的勋章捐给了相关单位。

  2020年,阮英利和姊妹做了个决定——她们要将父亲阮平的生平经历编纂成一本书。“我们想让后代知道,当今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们用热血写出来的,用生命换来的。”阮英利说,她们翻遍了泛黄的档案,还追寻了父亲的足迹。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小觉村,山西省阳泉市百团大战纪念馆、盂县牛道岭……5年来,阮英利和姊妹们沿着父亲的抗战足迹铿锵前行,每到一处,她们都要拍摄照片,搜集文史资料。几经修改,《开国战将阮平》样书已经编纂完成,这本书计划在今年年底正式出版。

  如今,阮英利时常拿出珍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勋章证书,给上小学三年级的外孙讲曾外祖父阮平的抗战故事。“现在外孙一看到军人,就会向他们敬礼。”阮英利说,这本“勋章证书”是父亲战火青春、峥嵘岁月的见证,更是她心中、永远闪光的传家宝。

2025-08-25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216520.html 1 一本勋章证书传承爱国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