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适老玩具市场的悄然兴起,成为观察我国老龄化社会消费趋势的一个独特窗口。据媒体报道,在某电商平台,积木、魔方、智能宠物等专为老年人设计的玩具,过去一年的成交量同比增长超70%,“适老玩具”搜索量同比增长124%。这一现象不仅打破了“玩具是儿童专属”的传统认知,也反映出老年群体消费需求正在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
《人民日报》:曾经,玩具似乎是小朋友的专利。老年人的休闲时光,常常围绕着广场舞、电视或麻将桌。如今,这种情况正在悄然改变,越来越多老年人开始主动寻找属于自己的“玩趣”:有的迷上智能象棋,每天在线切磋技艺;有的爱上了健身球,舒活筋骨不亦乐乎;有的热衷于益智拼图,享受拼接完成的成就感……这些简单的快乐,折射出当代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丰富追求——不仅需要老有所养,更渴望老有所乐。
玩具虽小,但不仅带来乐趣,还承载着关乎健康福祉的大课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难免会出现身体机能的自然衰退——记忆力减退、反应速度变慢、手脚协调性下降……这种衰退是渐进且细微的,单纯依赖医疗服务既不现实,也不全面。从这个角度看,一款精心设计的适老玩具,或许是比保健品更具性价比的“健康投资”。不少优质适老玩具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解闷功能,进化为集健脑、强身、怡情、防病、社交等多维价值于一体的“健康助手”。它们为老年人构筑起一道延缓衰老、提高晚年生命质量的非药物性防线,为银发岁月增添活力。
《广州日报》:适老化的核心,是以老人为中心的精准创新。真正的适老化,是藏在细节里的共情。“老年玩具”成为银发经济的新风口,折射出老年群体日益觉醒的精神需求。但热闹背后也不乏隐忧:部分商家将老年玩具等同于儿童玩具的放大版,或是把“适老”简化为加大字体、降低难度。比如,有的所谓老年益智玩具不过是幼儿拼图的粗糙复刻,忽视了老年人对策略性、知识性的深层需求;有的玩具材质过硬、设计笨重,未考虑高龄老人的肢体协调性。这种偷懒做法,看似瞄准老年市场,实则是对需求的粗暴误读——老年群体不是“长大的儿童”,他们的玩具需要适配生理机能、贴合心理需求,更要尊重其作为成熟个体的尊严感。
《健康报》:适老玩具的热销,体现的正是“银发”需求的升级。要想真正帮助老年人从“老有所养”升级到“老有所乐”,需在提升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构建适老化情感支持体系。
一方面,要着力推动“技术适老化”与“服务人性化”的深度融合,构建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的玩具产品及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开发兼具功能性与娱乐性的适老化玩具,如融入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拼图、具有指标监测功能的互动游戏等,使这些产品既实用又有趣。同时,不断完善配套服务体系,通过开展产品使用培训、建立线上社群互动、组织线下体验活动等方式,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真正享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与乐趣。
另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通过老年活动中心、兴趣社团等,为老年人搭建更丰富的交流平台,重建老年人的社会联结。同时,还可通过推广“银龄讲师团”“社区舞蹈队”等,为低龄老人搭建服务社区、传授技能的平台,既满足其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又能增强其社会归属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