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精品阅读

延安时期马背上的革命者往事

2025年07月02日

  长征中,革命队伍中的马极少,骡子、驴子也不多,且主要供给老弱病残使用。红军的马、八路军的马,大都是从敌人那里缴获而来。延安时期,马的力量与革命者的智慧相融合,汇集成奔流的长河。

  用缴获的马组建了骑兵队伍

  红军长征刚到陕北,就与张学良的部队打了一仗,缴获几百匹马,成立了红军骑兵侦察连。毛泽东说:“北方平原多,骑兵作用大,我们有了自己的骑兵了,很好,很好。”后来,又消灭了马鸿逵部两个骑兵团,缴获战马千匹,创办了一所骑兵学校,把俘虏过来的马术教官、兽医及会钉马掌、配马鞍的人补充进来,教授骑兵的基本战术和技能,红军的骑兵队伍从此发展壮大起来。

  1936年11月22日,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在保安县(今志丹县)举行,丁玲任大会主席,李伯钊当选为文协临时主席,毛泽东等领导人到会讲话。上海“左联”盟员李殷森写了一篇报道《陕北文艺运动的建立》,其中说道,会场“隔墙有战马的嘶声传来,他们中间有好些是身经百战和走过两万五千里的‘英雄’”。

  1937年5月,周恩来在延安南面的劳山被土匪袭击。附近的山上有个红军通信班,听到枪声后连忙向步兵一连报告,但电话线已被敌人割断,通信班又通过另一条直达总参的线路报告情况。总参得知消息,立即报告毛泽东等中央领导。随后,刘伯承命令立即把中央首长使用的马集中起来,由中央警卫团团长黄霖率队驰援。毛泽东急得鞋子也没有提上,帽子也没有戴,大声说:“什么也不要顾虑,无论如何要把副主席救回来!”

  黄霖率领几十个战士打马如飞,赶到劳山时,枪声稀落,土匪正在周恩来乘坐的卡车上抄拣东西。黄霖见此情形,收紧缰绳,但他骑的是萧劲光的马,那匹马没有听从召唤,依然扬蹄奋进。黄霖于是撒开缰绳,飞身下马,脚未立稳,手扣扳机,眼到枪响,土匪死的死,逃的逃。当时,保卫周恩来的官兵已有十几人牺牲,万幸的是,周恩来无恙。周恩来返回延安城时,毛泽东骑马到南门迎接。他用少有的方式,双手张开迎向周恩来,两人紧紧握手,很久没有松开。

  1937年8月,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骑兵团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骑兵团(后改为骑兵营),刘云彪任团长,肖锋任政委,下设3个连。8月22日,部队召开誓师大会,600多名骑兵荷枪骑马排成方阵,作为抗日先遣队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八路军的战马都是从敌人手中缴获的,这是一件多么神气而快活的事情。1940年初,骑兵营扩建为骑兵团,对外称“晋察冀军区骑兵团”,刘云彪任团长,蔡顺礼任政委,下设4个营。这支伟大的部队,是一支勇于冲锋的队伍。

  “我希望你们都要下马看花”

  聂荣臻曾率部缴获一匹日本大洋马,其毛色闪闪发光,个子高大,要搬个凳子才能跨上马背。聂荣臻把这匹马送给了朱德。一天,摄影家徐肖冰看见朱德正与一群官兵说笑,旁边的这匹战马长嘶不已,他觉得朱德的威武气质与这匹马很匹配,就提出给朱德拍张骑马照,朱德同意了。一张朱德骑马的著名照片就此诞生。

  朱老总尽管喜欢这匹大洋马,平日却并不骑它,因为它走起来一颠一颠的,坐在上面很不舒服。朱德1940年从太行山回延安时,把这匹马带回了延安。这匹大洋马在延安被安排到运输队,加入了大生产运动。

  红军的好马大都在前线。许多领导同志回延安,都带着自己的马。一一五师团长阎玉森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从山东出发时,他和警卫员、马夫三人带着两匹马,到延安时只剩下他一人一马了,其他两位同志和一匹马都在路上牺牲了。剩下这一匹疲惫之马,到延安的第三天也因劳累而死。

  在延安,中直机关的骡马有一千多匹。留守兵团的贺晋年有匹枣红马,是内蒙古伊克昭盟盟长沙克都尔札布(俗称沙王)赠送的。这匹马个子不大,跑起来很稳。萧劲光则有一匹“千里藏针”骏马。诗人卞之琳为了骑马挎枪上前线,几次借来周扬的马,练习骑术。

  后来成为著名经济学家的于光远在《一个“没用”的知识分子在延安的生活经历》一文中说,一个晚上,他骑马路过延安柳树沟的一座桥,对面正好有个老乡赶着两头毛驴上桥。夜黑,彼此都没有看见,看见时双方都已走到了桥中间。这桥只有两尺来宽,错不开道。于光远看见身下是四五米深的河沟,在这么窄的桥上他不敢下马,怕跳下去掉进河里,他对老乡说:“同志,你能不能让我过去?”老乡说:“你瞧,我赶的是两头牲口,驮着这么长这么重的木头,能够回头吗?你只有一个人、一匹马,应该是你回头。”这话在理,可是于光远没有本事让马在这么窄的桥上回头。老乡气得直骂他笨,只好慢慢地从两头牲口旁边爬过来,牵上马的勒口,“喔喔”地叫着,让马一步一步地退到桥头。于光远这才从马背上跳下来。老乡看着这个年轻人这么不中用,大概是心里生气,顺手拍打一下马屁股,那匹马撒腿就跑。于光远怕马丢了,急忙去追……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在马面前、在老百姓面前的“洋相”。

  毛泽东《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1938年4月28日)中说:“俗话说:走马看花不如驻马看花,驻马看花不如下马看花。我希望你们都要下马看花。”“下马看花”是从“走马观花”那里引发出来的。“走马观花”源自唐代诗人孟郊的《登科后》,诗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毛泽东通过“人”“马”“花”三者的关系,说明了一种思想方法。

  做一匹“革命的骏马”

  罗元发将军曾总结出阻击敌骑兵的窍门:组织三层火力网,第一层为迫击炮、机关枪,见尘土飞扬即发射;第二层为手榴弹、轻机枪、步枪,见马头即发射;第三层为步枪上刺刀,敌突破前两道火力网后,组织步兵上刺刀拼杀,枪刺加上枪长于马刀,步枪还可射击,又射又刺,亦能阻敌之骑兵。

  抗日战争某役,当时在一一五师任职的周贯五骑一匹大青马指挥部队与日寇鏖战。敌一发炮弹呼啸而至,弹片击中大青马。大青马咆哮腾越,当场牺牲,周贯五被抛出两三丈远,摔得腰椎错位。

  1937年,当时在红军大学任职的黄金山从延安出发开赴抗日前线时,改名黄骅,立志在民族救亡图存的洪流中做一匹“革命的骏马”。他久经沙场,出生入死,1943年6月在河北新海县被叛徒杀害,时年33岁。为纪念黄骅,1945年新海县更名为黄骅县。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党迅速组织人马开赴前线,有的文艺界人士带着家眷同行。作家孙犁在《善暗室纪年》中说:“路上大军多路,人欢马腾,胜利景象。小孩置于荆筐,一马驮两个,如两只小燕。”

  1949年4月,魏巍被任命为晋察冀野战军骑兵第六师第十六骑兵团政委,该团由国民党起义部队改编而来。魏巍和团长每人配两匹好马,一匹驮行李,一匹当坐骑。两年多后,魏巍发表了《谁是最可爱的人》。

  马蹄敲响大地。那铜号般的马嘶,高亢、嘹亮、苍凉,迎来了新纪元。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骑兵作为地面方队最后的方阵接受检阅。骑兵分为两个序列行进,前面是骑兵团方队,后面是骡马拖曳的75毫米野炮营方队。骑兵方队一共5个,每个方队以连为单位组成,纵向横向皆8排,64名战士,64匹马。每个方队的马均为一色,依次为白马连、黄马连、红马连、青马连、黑马连。马尾后面的尘土弥漫开来,新的曙光照向大地。

  据《延安典故》 胡松涛/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2025-07-02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210360.html 1 延安时期马背上的革命者往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