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记者串门

智能设备,助我“点亮”晚年生活

2025年07月02日

  时间:6月21日

  地点:石家庄市长安区

  人物:张先生(76岁)

  张先生自述:我虽然已经到了古稀之年,但操作起智能手机、电脑等设备,完全能称得上是得心应手。如今,小区里的同龄人,在操作电子设备遇到问题时,都会向我请教。我也成了大家口中的“智能设备通”。要问我为啥这么“新潮”,这背后的缘由,还得从孙子教我学电脑说起。

  2020年,孙子顺利考上了大学。开学前,他特意把台式电脑搬到了我的房间。“爷爷,这台电脑给您,您学着用用,也得与时俱进呀!”儿子紧接着补了一句:“您以前在修理厂工作时,就好琢磨,学电脑肯定没问题。”我嘴上应着孩子们的鼓励,却对着主机、显示器和鼠标犯了难——这些闪烁着指示灯的零件对我来说,可比厂子里的精密仪器难多了。

  年轻时,在工厂修理设备的经历,让我骨子里有种“不服输”的劲头。可真正上手时我才发现,电脑操作是另一套学问。为了让我打消顾虑,孙子特意制定了“三步走”计划:第一课,学开关机、操作鼠标等基础操作;第二课,熟悉常用软件;第三课,攻克键盘打字难题。虽然孙子在外地上学,但他会通过电话,远程教我操作步骤。

  说起来简单,学起来很难。毕竟岁数大了,每次孙子教的操作我经常转眼就忘。光是第一课的“双击鼠标”,我就练了好几天。刚开始,我的左手仿佛僵住了,手指不听使唤,要么点成单击,要么误触快捷键。有一次,我不小心操作了复制、粘贴,电脑的屏幕上都是重复的图标。国庆节放假,孙子回来见了哭笑不得,他又是耐着性子给我一遍遍演示:“您看,双击要快一点,像敲两下门那样……”

  渐渐地,在孙子的耐心指导下,我也总结出了一套笨办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孙子讲电脑操作时,我就拿个笔记本,把每一步操作详细记录下来:开机键在主机右下角,鼠标双击要快而且要连击左键两次……遇到容易混淆的按键,我就把膏药剪成键盘按键的大小,贴在相应的按键上,再用圆珠笔标上醒目的汉字。孙子笑我把键盘贴上了“补丁”,我却觉得这法子比贴英文标签省事多了。

  慢慢地,我的电脑操作越来越熟练。如今,电脑已经成了我的“生活助手”,我最常用的两个软件是炒股软件和视频软件。

  20世纪90年代,我揣着攒了半年的工资扎进股市。那时,我每天中午扒拉两口饭就往证券大厅跑,和上百人挤在屏幕前看股市行情。夏天的大厅像蒸笼,闷热难耐,而大户们在“大户室”里吹着空调敲键盘的场景让我羡慕不已。如今,我坐在电脑前,点开炒股软件,动动手指就能浏览股市的各类信息。此外,追剧更是成了我的日常。以前我都是守着电视看连续剧,每天只能看两集,总是觉得不过瘾,而且中途还经常被广告打扰。现在打开电脑里的视频软件,《亮剑》《雪豹》等随便看。有一次,我半夜看《亮剑》时,李云龙攻打县城的情节,一时兴起忘了时间,直到老伴敲墙喊“该睡了”,我这才回过神进屋睡觉。

  除了每天追剧、看股票,我还尝试着探索电脑的其他功能,比如看新闻、玩小游戏等,碰上不懂的就问问孙子。如今,我操作电脑已经非常流畅了。

  尝到甜头后,我又把目光投向了智能手机。二儿子在外地跑运输,只有过年才能见上一面。平时要是想他了,我只能通过大儿子的智能手机给他打视频。每当看着二儿子在屏幕里打招呼,我心里总会想——要是我会用手机打视频电话该多好,那样就能和二儿子随时联系了。

  2022年,我特意让孙子给我买了智能手机,他还帮我将手机调成最大号字体,用A4纸手绘了5页微信操作步骤:怎么点开视频通话,怎么转账,怎么保存照片……图上的箭头和汉字都是用红笔写的,比课本还清楚。有了智能手机后,我每周六晚上八点,会隔着屏幕和二儿子聊聊这一周的生活。

  上个月,我又注意到儿媳常看的“美篇”挺有意思。“美篇”上既有晒旅游照片的,也有分享种菜经验的,还有写回忆录的……于是,我也下载了这个软件,打算先当“潜水员”浏览,然后再尝试着在上面分享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

  从学电脑到玩手机,这些年的学习经历,让我的晚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不仅学会了新技能,还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我想告诉老年朋友们,年龄从来不是学习的障碍,只要有一颗愿意学习的心,我们也能在数字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记者感言

  76岁的张先生在孙子的帮助下,用行动打破了“老人难跨数字鸿沟”的刻板印象。从学习电脑到智能手机,他证明了只要肯学,年龄不是障碍。希望老年朋友们也能像张先生一样,在尝试新鲜事物时不惧困难,让晚年生活过得更精彩。

  ■串门预约

  石家庄的马先生决定减肥,并制订了计划。下期咱们去他家串个门,看看他有哪些减肥妙招。

  ■串门回音

  沟通引导 改变习惯

  河南郑州李朝云:《父亲到来,打乱了我的生活》一文发人深省。两代人的作息时间、生活习惯等存在差异在所难免,尤其是多年养成的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倘若老人的行为习惯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切不可抱怨、甩脸子,更不能说让老人伤心的话。作为子女,可以和伴侣一起,耐心地与老人沟通,循序渐进地引导老人调整习惯。同时,年轻人也应转换心态,主动接纳老人的生活模式。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经历。当初把岳父接到家中后,他习惯随手将烟头、果皮扔在地上,看电视时音量开得很大,还习惯很晚才睡觉。我和老伴并未指责,而是多次平心静气地和他说明利弊,最终岳父欣然接受建议,慢慢改变了这些习惯。由此可见,两代人同住,唯有多些理解包容、将心比心,方能营造出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

  邯郸栾玉锁:读了《父亲到来,打乱了我的生活》一文,我感触颇深。

  面对这种情况,朱先生不妨以温和、耐心的态度与父亲坦诚沟通,共同探寻合适的解决办法。可以考虑在附近为父亲租套房,自己经常过去看看,这样既能保证日常照料,又能保持适当距离。再者,朱先生可以陪父亲回他家住。这种方式既能满足老人对熟悉环境的依赖,又能减少生活习惯差异带来的摩擦。当然,所有选择的前提,都应建立在充分尊重父亲意愿的基础上。如果父亲坚持留在儿子家生活,家人们则需要以更包容的心态接纳,彼此多一些理解与体谅。

  调整心态 尊重习惯

  石家庄王彦秋:《父亲到来,打乱了我的生活》一文中,朱先生与父亲因生活习惯差异产生的矛盾引人深思。老人曾包容我们成长中的任性,如今我们也应用耐心与理解守护他们的晚年。

  朱先生85岁的父亲,曾为帮儿子成家带病打工落下病根。如今因独居寂寞搬来同住,虽在作息和习惯上与家人不同,但早起做早餐等举动,都是他渴望陪伴、期盼融入家庭的表现。

  建议朱先生调整心态,用温和的方式与父亲沟通,既尊重他的习惯,又维护家庭环境。

  感同身受 提些建议

  山东临朐马玉顺:读了《父亲到来,打乱了我的生活》,我感同身受。在我父亲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一直是我们兄弟三人轮流照顾。父亲一辈子务农,生活习惯与我们不太一样。但照顾老人,责无旁贷,我和妻子只能根据父亲的生活节奏,做出调整。

  基于我的经历,我想给朱先生提两条建议:一是要多包容父亲,陪他聊聊天,找个时机好好谈谈生活习惯上的问题;二是多帮老伴分担一些家务,给予她更多关爱,多理解她,和她一起商量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理解宽容 耐心帮助

  石家庄杨鸿恩:《父亲到来,打乱了我的生活》是一篇贴合实际的文章,该文提出了两代人一起生活,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矛盾,非常具有代表性。

  我认为,只要彼此多些理解和宽容,这些矛盾都可以解决。两代人的作息不同,那么双方就要坐下来好好沟通一下。至于父亲随地擤鼻涕、吐痰和不分场合抽烟等不良习惯,做儿女的应当耐心说服,帮助其加以改正,但也不能操之过急。

  我相信,只要朱先生和父亲好好谈谈,帮助父亲改掉不良习惯,家庭生活一定会和谐美满。

2025-07-02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210354.html 1 智能设备,助我“点亮”晚年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