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开场白: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面临一个重要的决策,是将存款放在自己手里,还是交给儿女来管理。
嘉宾出场
张礼恒:钱还是自己保管好
刚退休的时候,我把用于领取退休金的银行卡交给女儿保管。虽说女儿非常孝顺,平时吃的、穿的、用的,她都管理得井井有条,可是发生了两件事,让我有些不痛快。女儿先前开的是手动挡汽车,没开几年,就换成了自动挡。后来我才知道,她是从我的银行卡里取了好几万元凑钱换车。我觉得女儿这是过度消费,质问她为什么不跟我商量,她却说:“你的钱早晚还不是我的钱吗?”我感到很无语。我的自行车骑了多年,经常出毛病,有一次跟女儿提出想换一辆新的,没想到女儿却说:“再修一修,凑合着骑吧!”这两件事让我明白,钱在自己手里才是自己的,一旦交给儿女保管,虽然名义上是自己的,但实际上自己并不能完全支配。去年,我的银行卡要换新卡,需持卡人亲自办理,办好后,我没有再让女儿保管。
钱还是自己保管好。钱多钱少不重要,关键是要有自主权。只有自己管钱,用的时候才方便。守好自己的钱袋子,生活才有保障,活得才舒心。
杨德莲:花大钱应让儿女知情
前年,我认识了一个网友。在取得我的信任后,有一天,网友说发现了某网站上有一个bug(系统漏洞),把资金放入后,每操作一次就能得5%的利润。网友还故意找理由让我替他操作。果然,每次都能在bug出现的五分钟里得到5%的收入。操作了几天,他便劝我投钱。我禁不住诱惑,投了8000块钱,操作几次后,“挣”了好几百块钱。网友说,他要增加投入资金,并让我也多投一些,趁着bug还没有修复多赚点儿钱。我心动了。
当我准备增加投资,用两个银行账户互相转账时,有个步骤不会操作,网友主动提出帮我操作。我怕泄露银行卡信息,就叫女儿来帮忙。女儿知道事情的原委后,说:“这肯定是一个骗局。”然而,我早已被骗子蒙蔽,非要投资不可。女儿给我出主意:“咱们从网上搜索一下看看。”结果在网上一搜,发现了许多关于相同bug的条目,还有一些受害人的经历。这下我才回过味儿来,赶紧把投入的8000块钱取出来。由此可见,花大钱还是让儿女知情为好!
杨鸿恩:不能一概而论
我有位80多岁的老同学,患有多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全靠保姆照顾。老同学不能去银行办理存取款手续,他的养老金领取以及日常消费,全由女儿代办,两个儿子都没有意见。我们小区有一位退休医生,虽然收入颇丰,但热衷于购买“保健”产品,结果被“坑”了大几千元。儿子知道后,几次劝说,她却十分固执,后来又买了1万多元的“保健”产品。儿子非常生气,母子关系闹得很僵。还有一位老兄,今年已年过九旬,老两口身体健康,收入颇丰,头脑都非常清楚,平时收支全都自己管理,并将账目对三个子女公开。逢年过节,老两口还给儿女们发红包,儿女们非常高兴,对老两口也非常孝顺。老兄说:“我们老两口的钱花不完,早晚都是他们的。但去世之前必须自己掌握,以备不时之需。”
父母与子女可以谈“钱”,可以适当给与,但最好留足养老钱。儿女们应当尊重父母的选择,但是,对于父母的不合理消费,则应当耐心劝阻。各家的情况不同,应当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孙世华:一场温暖的平衡
父母的钱,子女该不该管?答案并非简单的“该”或“不该”,而是在尊重与关爱间找到温暖的平衡。子女对我和老伴贴心关怀,主动为我们购置生活必需品,从不让我们花钱。他们这份心意,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被爱与照顾。有时我们过意不去,给子女钱,他们只是象征性地收一点儿。在我看来,子女无需过问父母的钱。我们的钱自己随意支配,子女从不干涉。不过,遇到大额支出,我们会与子女沟通。有一次我修牙,因为费用超出了我的预算,手机里的钱不够,便打电话给儿子。儿子得知我修牙用钱,立即给我转钱,以解燃眉之急。
我认为,子女与父母聊“钱”,关键在于动机与方式。如果是出于关爱,担心父母受骗或财产受损,以温和、商量的态度沟通,父母大多能理解。在亲情世界里,钱只是生活的工具,而爱与尊重才是永恒的主题。子女与父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在经济上保持适当的界限,需要时互相支持,能让亲情更加稳固,家庭更加和睦。
主持人发言
不论是将存款给儿女管理,还是老人自己保管,各有优势和劣势。老人应该充分考虑自身情况,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