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杜雅楠
6月8日清晨5点,当城市还在沉睡中,郑连行已经和往常一样来到衡水市景县邮政分公司投递班分拣包裹。
日复一日,风雨兼程,行走邮路32年,郑连行用一颗热忱的心、一双勤劳的手,不仅为千家万户送去邮件和温暖,更被服务过的200余位老人亲切地称为“邮差儿子”。
今年55岁的郑连行,是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河北省景县分公司的一位投递员。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就梦想着成为一名投递员,1993年,郑连行终于如愿以偿。
郑连行主要负责投递的区域是景县县城,他偶尔还要跑县城周边的安陵镇、杜桥镇和北留指镇。由于投递点多,加上近年来县城人口流动频繁,郑连行按照地址经常找不到人。“这可没啥巧方法,只能挨家挨户地敲门问。”郑连行说,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索性手绘了一张“投递地图”。“粗线是县城主路、枝杈是小路,枝杈上密密麻麻的圆点是投递户。”郑连行告诉记者,他把县城的重点投递户都画下来,这样投递时心里才能更有数,速度才能更快。
“年轻人去大城市了,留下来的大部分是老年人。”郑连行说,他负责投递的300多户人家,有200多户是老年人。为此,郑连行宁愿自己多走一段路、多爬一层楼,也要将报刊、包裹送到老人家中。此外,郑连行还经常帮老人读报读信、干家务、义务购买生活用品。“也就几块钱的东西,顺手的事儿。”郑连行开玩笑地说,虽然自己每月工资只有两千多元,但这点小钱还能掏得起。
给交通局宿舍的张老先生读报、帮新交通局宿舍的唐永森搬煤气罐、为家住检察院宿舍的王秀买药……这些年,郑连行和老人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他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邮差儿子”。“这么说吧,光碰上老人不舒服,让我帮忙打120的经历就有十几次。”郑连行说。
今年86岁的朱老太是一位独居老人,她的腿脚不太好。每次郑连行给她送报纸时,都会提前打电话问问有没有需要代买的物品。“我经常帮她买油盐酱醋、新鲜蔬菜。”
2022年的一天,郑连行给朱老太送报纸时,无论怎么敲门都没人开,打电话也没人接。意识到情况不对,郑连行急忙喊来朱老太的邻居,请他们帮忙联系了老人的儿子。“老人的儿子赶过来打开门一看,发现母亲晕倒在厕所了。”郑连行说,幸亏发现及时才没出大事。
“这些年光忙工作,要说没有遗憾是假的。”郑连行说,去年2月,他突然接到了家中保姆打来的电话。保姆告诉郑连行,他的母亲突然去世了。当时,郑连行大脑一片空白,立刻赶回了家。回到家后,他趴在母亲床边哭了好久。“母亲身体一直不好,我却因为工作忙没能在床前尽孝。”郑连行哽咽地说,没能照顾好母亲,是他心中永远的痛。
漫漫投递路,款款鸿雁情。现在,郑连行把手绘地图收藏了起来。因为,路,他早已走熟,老人的情况,他已了然于心。“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不后悔。”郑连行说,他愿意沿着邮路一直走下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