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精品阅读

电影《英雄儿女》诞生记

2025年04月30日

  20世纪60年代,电影《英雄儿女》的上映,轰动了大江南北。影片塑造的多个经典——英雄人物王成、脍炙人口的台词“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都已成为不朽记忆。而电影展现出的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也成为激励那个时代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动力。

  两赴战场,《团圆》问世

  1950年9月,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一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争开始了。1952年初,剧作家曹禺受中宣部文艺处长丁玲之托,写信给作家巴金,动员他参加全国文联组织的赴朝创作组。

  1952年3月16日,巴金率领全国文联赴朝创作组的黄谷柳、白朗、罗工柳、王莘等17人,来到朝鲜三八线西段中国人民志愿军19兵团指挥部。

  在朝鲜战场,为了能多看看,多吸收些生活中的养料,巴金采取了少休息多跑路的办法,同年轻人一起不辞劳苦地翻山越岭,来回穿插在炮火硝烟之中。他先后写下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等文章,其中《我们会见彭司令员》一文在国内各大报纸上发表。

  回国后,当听到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时,巴金决定再次赴朝采访和体验生活。1953年8月16日,巴金率团再次踏上停战后满目疮痍的朝鲜。

  随着采访的深入,准备创作中长篇小说的设想逐渐在巴金心中形成。为此,他几乎走遍了北部的所有地区。回国前夕,巴金心中盘算着准备第三次赴朝,后来由于另有公务没能实现。

  巴金两赴朝鲜一共待了一年之久,回国后一直没有动笔。他在朝鲜采访时的所有见闻,无数英勇牺牲的战士和激烈残酷的战斗,都在其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直到1961年,应《上海文学》杂志社约稿,正在杭州休养的巴金经过了七八年的酝酿沉淀,厚积薄发,一挥而就写出了两万多字的中篇小说《团圆》,讲述了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小说真挚地歌颂了最可爱的人,同时也实现了巴金的夙愿。

  精心改编,剧本杀青

  小说刊出后,立即引起了作协主席茅盾、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和电影局局长陈荒煤几位领导的关注。夏衍读过《团圆》后,就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长影厂领导接到任务后,经研究决定,将这一重任交给了曾经导演过《平原游击队》的著名导演武兆堤。

  接到任务后,武兆堤想到了他在抗大时期的老同学毛烽。

  毛烽14岁就参加了革命工作,上过朝鲜战场。他看完小说《团圆》后被深深打动,决定和武兆堤一起把它改编成电影剧本。毛烽想起在朝鲜战场保存下来的两本厚厚的《志愿军一日》记录本,里面有上千篇日记,都是前线战士亲手记录的真人真事。他赶忙翻找出来,细细品读。

  小说里对王成牺牲的记述,除了王芳简短提到过哥哥牺牲之外,就只有“只是王成没有能回来,他勇敢地在山头牺牲了”这一句。毛烽和武兆堤对此感到不满足。他们翻阅了《志愿军一日》,找到了一段记载:

  步话机员于树昌在经过一整夜激战,全连其他官兵都牺牲了的情况下,仍坚持战斗。中午,敌人从三面蜂拥而上,逼近于树昌。他连续呼叫我军炮火:“快打我周围50米!”“打30米!”“打20米!”当团长孙斌急切地问他“你的地堡积土有多厚,有何危险”时,他坚定而急切地呼喊:“别顾我,向我开炮!为了胜利,开炮!向我开炮!”最后,他高喊:“首长,同志们,亲爱的同志们!再见啦……”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成群的敌人同归于尽。

  毛烽和武兆堤对于树昌、杨根思等英雄的原型事迹进行了艺术加工,最终在银幕上呈现出王成一个人在阵地上用石块和刺刀拼杀,紧握爆破筒与敌同归于尽的影像,为新中国电影史留下了一个经典。

  经过20多天的反复推敲斟酌,电影剧本终于杀青了。剧本在巴金小说的基础上,充实了王成的故事,以细腻的笔触突出了这个英雄战士的成长过程以及对其他战士的影响,营造了人物关系的情感内容和炮火连天的战场气氛,使影片既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激情,又深蕴着亲情与道德力量。巴金看后连连称赞。

  精挑细选,阵容强大

  紧接着,武兆堤为物色演员四处奔波。他和毛烽跑遍总政、空政、海政、铁道兵、工程兵等的文艺团体,始终没找到“王芳”的合适人选。这时,武兆堤的好友、导演谢晋给他带来了一个喜讯。原来,谢晋在去北京电影学院挑选《舞台姐妹》演员时,在学院大门口偶遇一个姑娘,虽然只是一个照面,但直觉告诉他,这就是武兆堤和毛烽要找的“王芳”。

  毛烽和武兆堤听了二话不说,就跟着谢晋往电影学院跑去。因谢晋没来得及问姑娘的名字,他们只得挨个屋找“王芳”。当他们走进一间女生宿舍时,毛烽和武兆堤猛地眼睛一亮,谢晋也看清了这就是刚才在学院大门口见到的那位姑娘。经询问,姑娘名叫刘尚娴,上海人,刚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三人向刘尚娴说明来意后,刘尚娴欣喜地答应了。这是她第一次出演电影。

  至于“王成”的扮演者,当时有4个演员竞争这一角色,武兆堤从中挑选了相貌朴实、身材中等的刘世龙。刘世龙上过战场打过仗,经历过炮火洗礼,这是他出演影片中这位出场不多、中途牺牲却性格突出、影响全片的战斗英雄的独特优势。

  武兆堤选定了时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的老战友田方饰演王文清。田方既有领导资历,又富表演经验,他身材颀长、面容清癯,深长的眼纹吻合角色特有的饱经风霜老革命的身份。

  摄制组于1964年1月正式成立,经过4个多月紧张拍摄后完成。影名最初为《他乡遇故知》,根据大家意见又改回为《团圆》。影片摄制完成后,武兆堤带着样片赶赴北京,征询中宣部和中央军委意见。罗瑞卿、萧劲光、杨成武、许世友、傅钟、魏传统等久经沙场的老将军看了样片后都基本肯定,同时对坚守阵地等作战场景提了一些意见。罗瑞卿建议将片名改为《英雄儿女》。

  影片于1965年元旦正式上映,立即引起巨大轰动,连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也抽出时间观看了影片。广大观众看完影片后更是激情澎湃,不少住在深山或者偏僻乡村的人,专门跑几十公里赶到县城,就为了看这场电影。《英雄儿女》一度作为中国政府驻各国大使馆的电影招待会放映影片,至今仍是部队和地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必荐的优秀影片,长映不衰。

  据《世纪风采》马国华/文

2025-04-30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203402.html 1 电影《英雄儿女》诞生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