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好到李金斗、张蕴华老师家中拜访,上楼敲门,李金斗的笑脸出现在门后,他身后是夫人张蕴华——荣获中国曲艺最高奖项“牡丹奖”和“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的著名单弦表演艺术家。
相识时“苦”在了一起
李金斗介绍:“我的夫人张蕴华老师成绩比我大,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相声演员,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还是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和很多重要奖项的艺术家,前年还出版了荣获中国金唱片奖的鼓曲专辑《曲蕴华章》。”
这对携手走过金婚的艺术伉俪,当年相识时,还都只是北京市曲艺团学习班的学员。而且他们不是因为“笑”到一起,而是“苦”在了一起。这“苦”,有同病相怜的“苦涩”身世,有各自痴迷专业的“刻苦”学习,更有历经风雨携手同行的“同甘共苦”。
“从小失去父母,使我的性格内向,苦藏在心里,别人不知道。”李金斗回忆上学时,“看到别人一家欢聚一堂,更让我觉得孤独,那种感觉很长时间都过不去……”
和李金斗同在曲艺团学习班的张蕴华,那时也不太合群,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单弦上。李金斗后来得知,张蕴华和父亲感情深厚,从小酷爱单弦就是受父亲的熏陶,但她6岁时父亲就过世了,她把对父亲的深情寄托在了单弦艺术上,成为谭派单弦创始人谭凤元先生的关门弟子。
两个各有伤心事又都用心钻研业务的年轻人,有了惺惺相惜之情。有情人终成眷属,1971年中秋节,李金斗和张蕴华在14平方米的简易楼小屋里结了婚。
如今,老两口依然演出不断,而且桃李满天下。李金斗门下弟子75人,张蕴华的单弦传人也遍布京津冀。曲艺传承讲究口传心授,他们家中的客厅、书房变成了“曲艺课堂”,徒弟晚辈们常来求教,同行好友也多来切磋。二老除了传授技艺,还经常摆上一大桌好菜招待大家。他们的家,有曲艺传承,更有烟火味道、真情温暖。
《武松打虎》成就三连冠
很多观众认识李金斗,是从他和陈涌泉说的那段相声经典之作《武松打虎》开始的。
1985年,北京市决定举行“首届中青年演员调演”。搭档陈涌泉把消息告诉了在病床前照顾养母的李金斗。20年来的首次演员大赛,两人不想错过。
没有作品,李金斗费尽周折才争取到一个被“淘汰”的剧本《武松打虎》。他和陈涌泉认真研究,认为剧本基础不错,但需要精心修改,尤其是学唱京剧部分,要靠演员表演出彩。于是李金斗一边在医院照顾养母,一边和陈涌泉修改打磨剧本。等到养母出院时,剧本也进入了排练。
为了精益求精,他们多次上门求教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当时年过七旬的李万春为陈涌泉扮演的武松加了上场时的4句高亢唱腔,每次演出都会赢得满堂彩;为李金斗串演的酒保、猎户、老虎和县令4个角色,都设计了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并把京剧动作巧妙融入相声表演中,让每个人物都生动有趣,活灵活现。
李金斗、陈涌泉带着这个反复修改8次的作品参赛,经历一次次闯关,赢得如潮的笑声和掌声。李金斗凭借《武松打虎》中的出众表现,荣获曲艺组唯一一项“优秀表演奖”,又接连荣获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首届电视相声邀请赛”的逗哏一等奖和文化部举办的“全国新曲目大奖赛”一等奖,成就了“三连冠”传奇,从此在他热爱的相声事业道路上阔步向前。
“有事找斗爷”
李金斗的尊师重道同样为人称道。他跟随相声表演艺术家赵振铎学艺数载,尊师如父,不仅学艺,也学做人。师爷王长友晚年患病,赵振铎带着李金斗一起精心伺候,缓解其痛苦。赵振铎病重时,李金斗不仅尽力为恩师求医问诊,还与师父的两个儿子日夜轮班守在病床前伺候。1996年,赵振铎去世,李金斗为恩师亲自操持葬礼,悲痛过度导致体重骤降。
李金斗的古道热肠、豪爽仗义有口皆碑,曲艺界流传着一句“有事找斗爷”,各种红白喜事多请他主持,他也总是乐此不疲。李金斗的75个徒弟,除了大徒弟刘颖是他主动收的,其他全是长辈朋友介绍给他的。他不仅拒收徒弟们的礼金,反而为徒弟们贴钱办事。每位徒弟出道,他都会费心费力操办专场演出,并甘为配角,为徒弟担任捧哏。李金斗说:“没有师爷和师傅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今天,他们当年对我都特别好,所以我也会这么对待徒弟。”
2003年,李金斗和宋德全等相声友人创建“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20年,李金斗不仅没收过一分演出费,而且大小花销都主动负担。剧院20元的演出票价20年没涨价。
王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