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精品阅读

70年前,大象坐火车来到上海

2025年04月25日

  1955年,一头大象和其它几十只动物作为第一批客人从云南、贵州来到了上海西郊公园。由于大象生性谨慎,且体型庞大,发起怒来不易控制,当时人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让这个“可爱的庞然大物”在上海安家,并与游客见面。

  建设一个较大的动物园

  1953年6月,一位名为“金沧浪”的上海市民在报上撰文,讲述了他朋友的经历:“这样一个大都市,虽然拥有五六百万人口,却没有一个像样的动物园……北京和天津的动物园,内容是那样丰富,更加使上海市民为之眼红了。”

  在这篇名为《希望设立大规模的动物园》的见报稿中,作者慨叹道:“我想,这不仅仅是我朋友一人的感觉,而是整个上海市民们所共有的想望。”巧合的是,此前也有一位市民向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写信,就沪上动物园管理提出建议。

  上海市民通过各种渠道提出的倡议,得到了人民政府的积极回应。陈毅市长指示,应考虑逐步建设一个较大的动物园。为此,上海市工务局园场管理处(后改为市人委园林管理处)也着手规划和建设一座地理位置优越、动物种类齐全、科研水平先进的大型动物园。

  1954年,市工务局和市政建设委员会联合召开讨论会,多位专家建议将正在建设中的文化休息公园——西郊公园改建为动物园。也有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西郊公园原是旧时英商的高尔夫球场,地势较为平坦,而动物园需要复杂的地形,最好是有高有低、有山有水,因此建议选址在青浦北竿山。不过,北竿山位置相对偏远,还有人提议靠近市区的大华农场。

  这时,一头大象的到来,为此事带来了转机。

  195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通告上海市人民政府:西双版纳傣族人民献给毛主席一头大象,中央决定交给上海饲养展出。大象抵沪后,需要一个固定展览场所,市工务局于是将动物园建设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此时,北京传来消息,两位外国动物园专家——莫斯科动物园主任萨斯诺夫斯基和兽医主任奥丽安得诺娃应邀来华举办专题培训班。上海市工务局迅速派出程绪珂等一批业务骨干赴京学习,并邀请两位苏联专家来上海进行指导。

  8月18日,两位外国专家抵沪。他们在中方专家陪同下参观了中山公园、复兴公园内的小型动物园,并前往几处动物园意向选址地实地勘察。

  经过初步筛选,苏联专家认为西郊公园选址更为理想,这一观点也与中方专家的看法不谋而合。

  西郊公园为何能在众多候选地中脱颖而出?因为“这里已有公园基础,具备客源人流量,春秋二季尤其游人如织”“基建项目如上下水道、电灯等有条件”“已有绿化基础,园内草坪连片,大树参天”。

  首批“动物宾客”亮相

  在动物园的规划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之际,上海市工务局派出了一支由西郊公园副主任陈克立带领的精干队伍,包括6名技术和饲养人员,前往云南西双版纳接运大象来上海。

  当时,西南地区尚未贯通铁路,许多地方甚至没有公路,接运团队克服了生活、语言、运输等多方面困难,整个接运过程耗时七个多月。由于大象生性谨慎,害怕坐船、坐火车和坐汽车,对新鲜事物也感到不适应,单是教会它登车,就花费了31天。为了沿途方便照顾,一位在当地饲养这头大象25年的少数民族饲养员也陪同赴沪。

  1955年6月上旬,大象搭乘的火车终于抵达上海西郊公园附近的铁路道口,同车抵达的还有云南、贵州等地赠送上海的数十种中小型动物。这趟从云南到上海的旅程,前后历经15天的汽车行程和四天四夜的火车旅行,总路程数千公里。

  1955年7月9日,第一批从西南远道而来的“动物宾客”正式在西郊公园与上海市民见面。据媒体记载:“这次展出的动物共有27种30余只,全部是我国出产,其中大象最为名贵,这只大象是雌性,名叫‘南娇’,意即为‘珍贵的姑娘’。”

  与南娇同时对外展出的动物,包括懒猴、华南虎、豚尾猴、黑鹿、孔雀、蟒蛇、巨蜥等,展出面积约4万平方米。当时观众入园参观需要购买西郊公园的大门票和动物园的小门票,每张门票售价均为5分,每日门票限额为4万张。

  大象南娇等动物明星在西郊公园的亮相,在申城引起轰动,参观者如潮水般络绎不绝。从静安寺始发开往西郊公园的57路公交车上,满载着充满期待的市民和欢声笑语。由于公交车运力有限,许多人无法挤上公交,便索性以步代车,徒步往返十余公里前往公园。

  第一次为大象建造笼舍

  大象南娇在上海西郊公园的家——象房,成了当时每位参观市民必去的打卡地。作为园内第一幢永久性的动物笼舍,象房位于园区西南角,因其造型酷似小型宫殿,也被人们称为象宫。它的建造,自然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然而,在它建造和启用之初,也曾发生过一些小插曲。

  象房建设项目工期紧迫、任务较重,经过多方协调,几位刚完成中苏友好大厦项目设计的华东设计院工作人员,在1954年末被委以重任,加入了象房设计团队。

  此前,上海从未有过为大象建造笼舍的经验,而同期赴云南接运大象的饲养员要在7个月后才能回沪,因此设计团队只能边摸索边推进。他们广泛搜集与亚洲象相关的专业资料,深入了解大象的身长体重、饮食作息、哺育特点,并据此确定了设计要点:“象活动区分为室内及室外的活动场”“象房地面至天花板的高度至少8米”。此外,设计人员还了解到,“象的鼻子能把门上螺丝钉扭下来,象喜欢把身体在墙上擦,因此,建筑物的门窗墙面上一定要光滑,不能露出钉子和各种管子,在墙上不要用油漆”。

  同时,设计人员还希望为象房增添“中西结合、民族形式”的艺术美感。他们一方面借鉴了苏联式轴线建筑的特点,另一方面也融入苏州园林的中式古韵,在门窗等细节上参考了留园的花窗式样,如雀替、回纹边花纹等。

  为了追求尽善尽美,设计人员前后拿出了十几版设计图。然而,最终建成的象房,仍难免有疏漏之处。由于房屋过高(总高十余米),加上花窗和铁门的缝隙,在冬天难以保暖。而花窗在夏天又不能完全打开,高窗也只能开启一小部分,造成冬季寒冷、夏季闷热的情况。

  1955年盛夏的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大象南娇因受到惊吓,踏过象房的安全防护钉板,撞坏了栏杆和花窗,从象房中逃出,一路向西南逃到了七宝镇。

  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南娇最终安全返回动物园。为了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园方将防护钉板改建为粗大的水泥栏杆,并在屋顶安装避雷设备。

  有了象房的前车之鉴,动物园设计者不断汲取和总结经验,并将其应用于后续的狮虎山、熊猫岭、河马馆等动物笼舍的设计中。

  1978年8月14日,上海市基本建设委员会向上级部门提交了一份请示报告,提出建议:“将西郊公园正式更名为上海动物园。”

  1980年1月1日,西郊公园正式更名为上海动物园。这一天的到来,也标志着上海市民和城市建设管理者们的朴素愿望终于完全实现。

  据《解放日报》 周晓瑛/文

2025-04-25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202889.html 1 70年前,大象坐火车来到上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