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首版

6年坚守“无陪护”病房,陈彤彤——

“当好患者‘亲属’是我的职责”

2025年04月25日

  本报记者 杜雅楠

  4月23日早上8点,在河北省第八人民医院的“无陪护”病房里,护士陈彤彤给一位老年患者拍完背后,又帮另一位阿尔兹海默症患者清理口腔。一身干净利索的护士服,略显稚气的清秀脸庞,年轻的陈彤彤已经在这里工作了6年。

  陈彤彤今年27岁,2019年,她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护理系毕业后,就来到河北省第八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工作。陈彤彤工作后的第二年,中西医结合科推出了“无陪护”病房。“我们医院是老年专科医院,不少患者家属的年龄也不小了,照顾岁数更大的父母确实有些吃力。”陈彤彤说,她曾见过一位63岁的患者家属为了照顾好亲人,自己也累病了。

  在“无陪护”病房工作不容易,陈彤彤不仅要给患者打针、输液,还要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大到给患者洗澡、换尿布,小到给他们剪指甲、陪着聊天,都是她的常规工作。“我白天要照顾五六位患者,晚上要照顾10位。”陈彤彤说,由于患者多,照护压力大,医院其他病房的护士都是上一天夜班再上一天白班,而她们需要连上两个夜班才能休息一天。医院还会根据每位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照护清单,陈彤彤需要将这些内容牢牢记在脑子里。每次拿到新的清单时,她会提前把照护清单手抄几遍,来加深印象。

  “我感觉,最难的是照顾患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陈彤彤说,有一次,她给一位患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喂饭时,老人不仅朝她吐口水,还使劲掐她的胳膊。为了安抚好患者的情绪,陈彤彤轻轻地握住老人的手,不断解释自己是来给她喂饭的。在陈彤彤的安抚下,患者的情绪才渐渐稳定下来。“他们也不是故意的,是因为生了病才这样。”陈彤彤说,这种情况真的太常见了,做这份工作,必须得有耐心。

  虽然工作强度大,但6年来,陈彤彤却从没有想过离开岗位。干得时间越长,她越觉得这份工作有意义。去年11月,陈彤彤负责照顾的一位患者去世了。这位老人患有多发性骨髓瘤,头脑却一直很清醒。每当陈彤彤来到床边照顾时,老人都会给她拿些水果、零食。

  “老人总说,我和她孙女一样大,看到我就像看到自己的孙女。”陈彤彤说,那位老人去世后,家属哭着和她说:“妈妈就连临终前,都在念叨你……”听了家属的话,陈彤彤也难过得掉下了眼泪。

  陈彤彤的家在邢台,由于平时工作忙,她每隔两三个月才能回家休息两天。刚开始,父母特别心疼陈彤彤,老劝她调个岗。每当他们说起这件事,她总会笑着说,不用担心自己,这份工作虽然累,但很有成就感。“现在,父母都挺理解我,他们有个头疼脑热,从来不联系我。”陈彤彤心里明白,父母不想麻烦自己,是为了让她有更多精力去照顾患者。

  “自己的亲人不在身边,我就把这里的患者当亲人照顾。”陈彤彤说,她会继续在“无陪护”病房坚守,当好更多患者的“亲属”。

2025-04-25 6年坚守“无陪护”病房,陈彤彤—— 3 3 燕赵老年报 content_202879.html 1 “当好患者‘亲属’是我的职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