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2月,美国政府派特使马歇尔来中国,“调解国共军事冲突”。1946年1月10日,国民党政府代表和中国共产党代表签订停战协定,由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和美国代表各一人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军事调处执行部,下设若干执行小组。陈赓作为军调小组中共方面首席代表,前往山西侯马、临汾、太原等地参加军事调处谈判。在长达一年的调处谈判中,他以高超的智慧,与美国代表和阎锡山代表进行了坚决斗争。
“想造谣也得先打听一下嘛”
1946年2月2日,时任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司令员的陈赓,奉命担任临汾军事调处执行小组中共首席代表。美方代表为贝尔上校,蒋方代表为阎锡山第13集团军司令王靖国。陈赓接到指示后,迅速组成一个由第4纵队副司令员韩钧、太岳区党委宣传部长李哲人、纵队作战科长王亭兰、侦察科长史丁文等人组成的谈判代表团。
2月4日下午,执行小组到达临汾城内王靖国司令部。翌日清晨,史丁文从国民党一份小报中缝里看到一则消息,上面写着某剧团“为戡乱平叛义演慰劳前方将士”,他立即用红笔标出送给陈赓。2月8日,执行小组举行首次军调会议。陈赓就报纸上的消息提出抗议,指出国民党宣传“戡乱平叛”是站在错误立场,对谈判没有丝毫诚意。他铿锵有力的斥责让阎方代表十分被动,只好表态要立即发出公函,通令制止此类事件发生。
在临汾谈判期间,国民党军队进犯我晋南解放区,被太岳军区部队奋起反击歼灭。王靖国想在谈判桌上趁机捣乱翻案,直接点出我方太岳军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王墉的名字,诬称是王墉亲自率队进攻的。而此时王墉恰恰以参谋处处长的身份参加军调谈判。陈赓不动声色,看着王靖国把戏演完,随后,他指着王墉说:“他就是王墉,一直坐在这里开会,怎么会指挥部队去进攻你们?想造谣也得先打听一下嘛!”一句话令王靖国尴尬至极。
2月26日,双方就恢复交通、平毁交通沿线的军事工事问题进行谈判。王靖国强词夺理,说他们修筑的工事是“保护”交通线的,不能拆除。王靖国公然违背军调部“和字第四号”命令,令美方代表非常尴尬,贝尔训斥道:“军调部‘和字第四号’已明确规定,凡交通线工事须立即拆除。如按王将军意见,则无一碉堡可拆除。”
陈赓对冲突的熟悉程度和机智辩才,一次次让王靖国颜面扫地,为我方赢得主动,也赢得了在场阎军军官的敬佩。在一次谈判会上,陈赓针对王靖国的无耻谰言,用大量不容抵赖的确凿证据,揭露国民党方面破坏停战协议的罪行。因为会场就在王靖国司令部大院里,阎军许多军官闻声涌来,围在窗户旁边聆听。陈赓侃侃而谈,慷慨激昂,妙语连珠,这些人也不禁鼓起掌来。贝尔伸出大拇指钦佩地说:“我今天见识到了中国也有有将军风度的将领!”陈赓淡淡地说:“我不要你夸奖,我们八路军将领与你们美国将领完全不同!”
“不让群众讲话是不民主的”
陈赓善于运用党的统一战线策略,在谈判期间灵活机动,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对阎方坚决斗争,对美方则既斗争又团结,使美方尽可能了解真相、理解我军;尽量保持客观公正,在谈判中不敢明目张胆地偏袒国民党方面。
军调执行小组初到侯马,陈赓主动邀请军调小组到我侯马驻军部分前沿阵地参观。有的同志担心这会使阎军摸清我军情况。陈赓说:“前沿阵地的情况只涉及一个班、一个排,而且随时都有变化,看与不看,无关大局,让他们看了,就证明这里属于我方,是解放区,对方就不敢轻易捣乱;而且让他们看看我们部队的士气,看看解放区的军民关系,可以使他们对解放区和国民党地区的情况有个比较,对美方和国民党基层官兵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参观完后,贝尔的司机兼报务员舒曼说:“在你们部队里,看不出军官与士兵的差别。你们穿得不好,可是纪律很好。”趾高气扬的美方代表对我方态度开始变得友好。陈赓离开临汾时,贝尔感慨道:“我对您和贵方的合作表示感谢,我本人对将军十分钦佩!”
陈赓在谈判中紧紧依靠群众,大力争取国统区群众的同情和支持,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揭露阎军罪行,在全社会掀起反阎、反内战的热潮。1946年1月14日,贝尔到侯马会见陈赓,陈赓举行大会表示欢迎。当地群众深受阎军压迫祸害之苦,听说军调组来了,自动扶老携幼赶赴会场,附近各界人士一万余人在侯马集会。陈赓致欢迎辞,贝尔致答谢辞,群众代表纷纷上台控诉阎军罪行。贝尔向陈赓提出抗议:“你们这是在向我示威!”陈赓笑着答道:“你不是来调查的吗?群众讲的可都是事实!你们美国号称民主之邦,你一定懂得不让群众讲话是不民主的!”
“不会接受‘贿赂’而放弃原则”
陈赓在谈判期间,接触了不少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有的还是他在黄埔军校的老同学,但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都表现出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和八路军的严明纪律。他带头保持我军艰苦朴素的本色,一身土布军装、土布袜子、土布鞋,胸前和臂膀上端正佩着八路军的标记。在他的影响下,随行人员始终保持我军艰苦朴素的作风,连刷牙都一律使用牙粉,而不用牙膏。我方代表团成员、太岳军区作战科科长王亭兰遭到国民党军官的嘲讽:“你们八路军很进步呀!就是这穿着太‘国粹’!”王亭兰自信地说:“这是人民给我们做的,我们穿着它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我觉得很光荣!”陈赓得知这个情况后,高兴地对王亭兰说:“你回答得好!”
一次,陈赓到北平军调部时,他的黄埔军校一期同学、时任国民党北平警备司令的李文请他吃饭,见他从头到脚一身土布衣,便要送给他一套将校呢军服,陈赓谢绝了。李文感慨道:“还是你们有前途啊!我们可是没有前途了。因为如果谈判成功,实行政治民主化,你们一宣传,老百姓都被你们争取过去了;如果谈判破裂要打的话,我们也打不过你们。过去你们军队那样少,可是你们是游击大王,会打游击,我们没有办法。现在你们有近百万部队了,看来最后我们只能逃亡了。”回到驻地,陈赓叮嘱部属:“不要被那些星星、杠杠看花了眼,别看他们表面光亮,内心却很苦闷,充满了失败的情绪!”
随着接触增多,美方人员也逐渐对我方代表的严明作风心生感慨。时隔38年之后,舒曼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如果看看照片,你会发现我穿的大衣与陈赓的不同。当我们抵达临汾时,准备了一些大衣,就是我穿的那种,国民党人员接受了我们的馈赠,并且都穿在身上,而共产党代表却没有。这件事使我感到,陈将军是不会接受‘贿赂’而放弃原则的。”
1946年4月1日,太原各报发表《太原组答中央社记者》的新闻,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陈赓将军之斡旋,应受最高荣誉。”这是国统区新闻媒体对陈谈判斗争能力与艺术的中肯评价。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陈赓按照党中央的命令,机智地离开太原,安然回到太岳前线。1947年1月底,美国方面和国民党方面彻底撕下伪装,宣布解散军事三人小组和军调部,中共方面也随即作出回应,撤回军调代表和工作人员。
据《党史博采》 仲艳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