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慎毅
“取消平台包月要交保证金?”“种菜APP提现先充值?”近日,在浙江嘉兴南湖区新嘉街道穆河社区,这些从居民真实遭遇中“扒”出的诈骗套路,被一支由社区干部、联居干部组成的“非专业剧组”搬上了手机屏幕。
据介绍,穆河社区老年人多,曾发生多起诈骗事件。此前上门反诈宣讲总遭遇“进门难”,网格群推送“已读不回”的情况。于是社区干部们上阵自编自演短剧。
新京智库发布的《2024老年群体网络防沉迷调查报告》显示,超过43%的老年人每天上网时间超过4小时。在这样的背景下,坑老骗局也在与时俱进。这时候,仅靠上门提醒、发宣传单、悬挂横幅标语等,显得力不从心。
当灰白假发的社区书记用嘉兴方言演绎境外诈骗分子时,这场“非专业演出”恰恰击中了当代反诈宣传最关键的命门——治理坑老骗局,需从单向灌输向双向对话转变,从“广播式”提醒向沉浸式体验升级。就像穆河社区取材社区内真实诈骗案例的荒诞剧情,把冒充公检法诈骗套路拆解得明明白白。老人们更愿意知道身边人的故事,这样的短剧,比“霸道总裁爱上我”题材更吸引老年人。
嘉兴反诈短剧的成功密码,或许就在于构建了让居民共同参与反诈的新模式。社区干部上阵的荒诞表演、故意设置的穿帮彩蛋、居民提供的真实案例,共同编织成一张全民反诈网。这种创新不是简单的形式创新,而是将反诈教育从“通知式”宣传,升级为“共振式”情感共鸣。当老年人在茶话会上贡献故事线索,在直播间拆解诈骗话术时,他们不再是被告诫的对象,而是成为了反诈阵线的共建人,也因此满足了“有乐趣、被需要、不掉队”的精神需求。这种身份转变带来的心理认同,远比被动接受警示更有效。
面对诈骗手段的智能化升级,坑老治理需要构建更立体的防御体系。从全国各地看,有社区引入AI语音识别系统,自动拦截可疑来电;有社区邀请受骗者化身“反诈主播”;有街道联合商业银行开发“亲情账户”系统,设置大额转账冷静期。这些创新实践表明:科技赋能要实现从“人防”到“技防”的跨越,服务供给要完成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型,社会支持网络要实现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共治的升级。
总之,防范银发诈骗这场战役,既需要区块链技术筑牢资金防火墙,也需要社区茶话会编织情感防护网;既需要大数据构建智能预警系统,也需要“影后书记”们创造共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