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杜雅楠)近日,唐山市民孙卓梓编著的《唐山大地震防灾减灾科普实录》一书英文版,已通过相关审核,正在进行紧张的翻译工作。他想通过这本书向读者传递地震相关科普知识。
今年78岁的孙卓梓是唐山国网供电公司的一位退休干部,也是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
1984年,孙卓梓在唐山国网供电公司工作,他主要负责写材料。“时间在流逝,不少人渐渐淡忘了唐山大地震。”孙卓梓说,为了让人们了解这段历史,他有了把“唐山大地震”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念头。1997年退休后,孙卓梓陆续编写了《凤凰腾飞——新唐山二十年工交企业的崛起》《新唐山四十年——大地震后重生的唐山人》两本书。
“大家在了解那段历史的同时,也应该掌握实用的地震防灾、减灾知识。”孙卓梓说,2023年7月,他开始着手编写第三部书《唐山大地震防灾减灾科普实录》。那段时间,孙卓梓只要一有时间就来到唐山地震局、应急管理局以及河北省地质二队搜集资料。
随着搜集的资料越来越多,孙卓梓意识到光有“冷冰冰”的科普知识,难免让书籍内容有些单调。于是,他决定在书中穿插一些唐山大地震幸存者的亲身经历。“我前前后后,采访了十几位亲历者。”孙卓梓说,不少人的经历,让他为之动容。
2024年3月,孙卓梓拜访了75岁的张女士。张女士是河北理工大学的一位退休教职工,地震发生时,她幸运地躲在一个三角安全区,才保住了性命。“当时,我即将临盆。”张女士说,被掩埋后的第七天,她突然听到有人大声问“还有人吗?”张女士赶忙捡起手边的砖头,用尽全身力气敲击墙壁。最终,张女士被一名解放军战士救了出来。被救出后的第二天,她就在医院生下了一对双胞胎。
“直到现在,我们家还和那名解放军战士保持着联系。”张女士说,每年,她和丈夫都会邀请对方来家里坐坐。听了张女士的经历,孙卓梓特别感动,回到家后,他仅用了半个多小时就写出了张女士那段难忘的经历。
由于不停地忙碌,孙卓梓写书期间,犯了两次心脏病。“住院那会儿我特别着急,还有一章这本书就大功告成了。”孙卓梓说,做完手术后,他仅仅在医院待了一个多月,就回到了家中继续创作。
凭着不懈的努力,耗时1年零3个月,孙卓梓终于在2024年10月出版了这本共188页、20余万字的《唐山大地震防灾减灾科普实录》。这本书不仅有实用的地震避险知识,更有生动感人的唐山大地震亲历者的真实经历。这本书出版后,孙卓梓又有了出英文版的念头。“这本书汇集了我的许多心血,希望能给全人类留下一笔宝贵的财富。”孙卓梓说,《唐山大地震防灾减灾科普实录》英文版,计划在今年7月份正式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