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孙子从两岁开始,就喜欢听妈妈、奶奶给他讲小人书里的故事,并时不时地模仿、比划书中人物的动作,有模有样的,令人看罢开心不已。
一天,他的妈妈、奶奶有事外出,小家伙便缠着我给他讲故事。我思忖了一下,对他而言,人生才刚起步,很多事情在他的脑海里仍是一张白纸,除了要逐步引导他认识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事物外,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上好人生的第一课,从小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小时候常为饿肚子而发愁。尽管现在早已不缺一日三餐,但勤俭节约仍是我生活的主旋律。除了身体力行外,我还要求家人们珍惜粮食,特别是餐桌上的食物,必须“光盘”。
思来想去,我想起读小学时语文课本里的一篇课文——《十粒谷米的故事》,说的是新中国成立前,一位贫困农户带着儿子狗娃去向地主交租的事情。交完租后,袋子里的谷米已一粒不剩。这时,饥肠辘辘的狗娃,看到地主家门前堆积如山的谷米,便偷偷走过去装了一碗,想不到被地主发现,顿时被打得奄奄一息。当农户踉跄地抱着儿子回到家里时,已断气的狗娃,手指缝里仍紧紧夹着10粒谷米……
尽管几十年过去了,这个悲惨的故事依然让我记忆犹新。我深知旧社会生活的艰难,并时时警醒自己,要时刻不忘节俭,格外珍惜粮食。这些年来,党的改革开放、富国强民的政策,让我们过上了物质丰裕、精神充实的幸福生活。但我们没有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理由,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知道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只有勿忘过去的苦,才能懂得今天生活的甜。因此,我觉得给小孙子讲这个故事,作为启蒙教育的素材,既合适又有必要。我期盼,这个故事能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勤俭持家的种子。
随后的日子里,我还给小孙子讲述了自己小时候拾稻穗的故事。过去从小学到高中,每逢夏收、秋收两季,学校都会放一个星期农忙假,让学生们回家参加生产劳动。一次,我在拾稻穗时,不小心将一串稻穗踩在脚下,被时任生产队长的五伯父看到。于是,他用手把深陷泥土里的稻穗挖出来,并告诉我,这些粮食是大家用汗水浇灌结出的果实,一粒也不能遗弃。那时,乡亲们一日两餐只能喝稀粥,每一粒粮食都非常珍贵。五伯父的教诲我一直铭记心中,并经常以此警醒、约束自己的行为。
现在小孙子3岁半了,已懂得很多事情,正在健康成长。他从幼儿园回来,总喜欢笑呵呵地把每天做的事情说给家人听。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他在家里吃晚饭时,会把饭碗里的米饭吃得精光。这或许与我给他讲的启蒙故事有关。愿珍惜粮食、勤俭节约的美德代代相传。 陆悦/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