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一位篾匠,在我们那个偏远的小村庄里小有名气。他的手艺精巧,农闲时总为村民们修补箩筐、簸箕、筲箕等竹器。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尽管收费低廉,但凭借勤劳的付出和精湛的手艺,父亲让我们一家人过得还算滋润。
我小时候,父亲总是背着修补工具,穿梭在周边村庄的巷子里,走家串户。他的身影就像一个移动的竹器修理站,无论哪家需要修理,他总能及时赶到,并且乐在其中。父亲常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这句话不仅是他的口头禅,也体现了他的自豪感以及对手艺人的尊重。
大哥长大后,不愿意当篾匠。父亲对他说:“你不学篾匠可以,但总得学一门手艺。有了手艺,心才不慌。”后来,大哥选择了学木工。多年后,他的木工手艺闻名十里八乡。
二姐的婚事曾经遇到过一些波折。有人给二姐介绍了一位泥瓦匠,但她嫌弃这活儿又脏又累,觉得没出息。父亲却说:“泥瓦匠吃苦耐劳,又有真手艺,值得交往。”最终,二姐与这位泥瓦匠走到了一起,日子虽然过得平凡,却踏实幸福。
我高考填报专业时,家中意见不一。征求父亲的意见时,他嘿嘿一笑,说:“我不懂什么专业,只要能学到真手艺就行,不要搞花架子。”在他看来,“真手艺”就是实实在在的本领。最终,我填报了机械设计专业,父亲非常满意,认为这能学到真正的技术。大学毕业后,我进入了一家大型国企,成为一名机械工程师。当我的技术发明为企业带来效益时,父亲特别开心。在他眼中,我这个工程师也算是一个手艺人。
父亲对“手艺人”的情结,无声无息地影响着我们兄弟姐妹。我们明白,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敬业精神和精湛的技艺。这种精神,就是父亲所说的“真手艺”。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工匠精神”,强调对职业的尊重、对工作的热爱、对技艺的追求。父亲对此极为赞赏,经常勉励我们要发扬“工匠精神”。
父亲的言传身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手艺人的价值。无论是在传统手工艺领域,还是在现代技术岗位,只要敬业乐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就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手艺人。这种精神,已经成为我家的家风,也成为我们一生的追求。
明伟方/文







